课堂妙招 | PDCA循环法——帮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23/2/2 16:46:59 阅读:24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信息化教学创新 ,作者简描
教师在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往往从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法层面来思考。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寻课堂教学提效方法,那就是PDCA循环法,一起来了解探讨吧!
一、什么是PDCA循环法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又称“戴明环”,运用于持续循环改善质量的过程。PDCA循环由策划(P)、实施(D)、检查(C)和处理(A)四个关键阶段(8个关键步骤)按照特定的顺序往返循环,在循环中人们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前一个循环中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部分在下一循环中进行优化解决。每经过一次循环,便能积累优秀的经验做法且实现一定的进步,从而提出下个阶段更高层次的目标。
PDCA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PDCA循环法的教学应用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循环递进式进程,符合PDCA循环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持续提升的特征。根据PDCA质量循环的四阶段(8步骤),小编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反思阶段、教学改进阶段。
1. 教学设计阶段
(1)现状分析,问题确定
教师基于学生的作业达标情况、阶段测试成绩、课堂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结果等信息,结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调查来描述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用事实来定义问题,即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为何-如何。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可将问题描述为“40%的学生在上节课的测试中学会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但没有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问题分析,原因确定
将这些事实性的问题用直观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共性,找到出现问题的本质所在,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如以二维表的形式对描述的问题进行组织编码,找到重点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思维能力的欠缺。
(3)原因分析,问题突破
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找到根本原因,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找到突破口。借助学科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的机会集思广益,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对这些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大家一致认同的解决办法。
(4)计划制定,资源规划
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分析后,教师对学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规划好需要使用的资源,并制定预期结果。
2. 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完成两个阶段的授课内容,分别是补齐上节课的教学短板和进行新课讲授,需要注意的是补齐教学短板并不是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将其作为新授内容,采用新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来讲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整体的时间规划需要明确,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3. 教学反思阶段
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如果效果达标,可专注于下一阶段的授课,如果效果不达标,则需要筛选出还未解决的问题,以确保授课的质量。
4. 教学改进阶段
(1)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
每一次的教学实施都能够验证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总结自己在实践中针对某些事实性问题的有效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集,使其标准化,成为后续可供自己推广使用到其他类似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成果集。
(2)在下一次改进机会中重新使用PDCA循环
教师通过将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对比,找出在这一循环中还未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样才能保障教师每一阶段的授课质量。
以上是小编将PDCA循环的运作机理迁移到教学以后所得出的保障教学质量的方法。其实,PDCA循环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它还可以用于培训体系建立与个人的工作日志安排,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有利于我们高质量地学习、工作与生活,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推荐,也期待您在评论区进行经验分享哦!
内容主要参考来源
文献参考:董娜,胡新颖.基于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法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印刷,2020(03):113-18+124.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