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3.0版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文化自信”的教学

2023/2/2 16:21:33  阅读:126 发布者:

如果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课堂称为1.0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堂称为2.0版,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堂就是3.0版。

3.0版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一是要文化自信。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看不到“文化自信”,这与老师无关,因为过去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没有。新课程标准有了。文化自信如何落地?肯定要表现于课堂之中。

二是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以前不同,3.0版的语文课堂是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之课程内容来安排一堂堂语文课;

三是课堂的教学要求与以前不同,3.0版的语文课要是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教学要求来做的,以前是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学段教学目标来做的;

四是3.0版的语文课堂要在大单元教学中有序的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要教学评一体,要全方位地重视学业质量,不再用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仅仅从这四点来看,3.0版的语文课与前面两版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

当看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中有“文化自信”,我就在琢磨如何将这其落实于课堂之中。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听了不知道有多少场培训了,看了也有若干篇新课程类的论文、课例,也听了多节名师公开课,不得不说,还是看不到课堂中的哪个环节,老师的哪句话属于“文化自信”。这让我感觉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好难好难啊!

新课标是这样说“文化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段话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词“认同、有坚定信心、通过、热爱、继承、弘扬、关注、参与、了解、借鉴、具有”,看上去在课堂中落实不难,其实要想今天的孩子做到,首先需要老师从这些方面去研究教材,甚至要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化产品,对比之中,才能找到落地的办法。

所以,思考这段话,我个人觉得文化自信的落地,就是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共同品鉴中外文化产品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深度、宽度,能在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中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得不说,这些年,由于一些假大空的文化产品,由于老师疲于应试忙碌之中真的无力再阅读课本之外更多的中外文化产品,由于多年来的语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文化自信上,所以在文化自信上,名师与一线老师的确没有重视,这从大量的名师公开课、各级赛课中上,可以看到这种缺失。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都很精彩,前两篇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第三篇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作品。教《慈母情深》,文中折射出什么样的中华优秀文化,老师是不讲的;教《父爱之舟》折射出什么样的中华优秀文化,老师也是不讲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折射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其实也没有从文化的视角去讲。如果从优秀家庭教育文化来看,在比较中能否让我们的孩子有文化自信?分析这三篇文章,有点难!这不是说教材的不足,现有教材不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来编的,我知道这样思考有点苛求了。中美家庭教育文化的对比,如何让学生有文化自信?其实这对文本的要求很高。《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是一位赚不了几个家的工人,家里很穷;《父爱之舟》中的父亲是农民,是穷得叮当响的农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父母是中产阶级;将其放在一起比,真的没法比。所以,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从家庭教育的这一文化来看,在选我国家庭教育的文本上,还需要优化,优化到真正的超越,才可能把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于课堂之中。

阅读美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巨著《文明的故事》,在第四部《中国与远东》里,可以发现许多让我们拥有文化自信的表述:

法国大哲学家狄德罗这样描述中国人:“这些人在文物、艺术、聪明、才智、政策以及他们对哲学的品味等方面,优于其他任何亚洲人。不但如此,有些作家甚至判断,就上述各方面来说,他们胜过最开化的欧洲人。”

法国文豪伏尔泰说:“帝王的体制持续4000多年,而在法律、习惯、语言甚至服装式样等方面……一切都无任何显著的变化,在世界上的确很难见这种至佳的制度。”他还说:“我曾好好地读过孔子的‘四书五经’,我从那时撷取到不少的东西,我发现‘四书五经’是最纯洁的道德,丝毫没有半点的虚伪在内。”

德国大哲学家凯泽林伯爵说:“古代的中国,经过人们的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规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跟我们德国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那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特别是他们超群、优越的风范使我印象特别深刻……文明的中国人,谦恭有礼,是多少完美!……中国人高雅的风采,在任何环境里都表露无遗……也可以说,中国人是所有民族中最有深度的。”

1697年,提倡宇宙论的莱布尼茨,读了中国的古代哲学之后,呼吁要把东方的哲学渗入西方的哲学内。他说:“我们的事务这样地没有条理,道德的堕落有增无减,我想我们需要中国派一些学者来教我们国教的目的和应用……因为我相信,假如要一位聪明的人来判定哪个国家人民最为善良,那么他无疑会选中中国人。”

欧洲18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的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而当时的重农主义者,也受到老子和庄子的影响。卢梭一谈到“道”,便使大家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天道。卢梭与伏尔泰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歌德在1770年,曾决心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43年后,当炮火响彻整个欧洲,拿破仑大败于莱比锡时,这位白发苍苍的大文豪一点也不屑于那些炮声,而是沉浸在中国的文学里。

威尔·杜兰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那样精力充沛,那样聪慧,那样能适应环境,那样能抵抗疾病,那样能忍受灾难和痛苦,那样在历史的重压下能沉静忍耐和等待复原。这个拥有如此多物质、劳力和精神资源的国家,加上现代工业的设备,我们很难料想出可能产生怎样的文明。外来武力的胜利,或外国经济的专制,将无法长久地压迫这个资源和活力如此丰富的国家。在这只雄狮尚未耗尽其元气以前,侵略者将会先行耗尽其金钱和耐力……

这套书,用170多页,写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国学者都没有发现到的“中国优秀文化”。一位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如果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中,文化自信的教学使命,就算完成了。因为外国这么多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推崇,表示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相当深的认识。他们有了相当深的认识,我们如果仍然“身在此山中”,那就不当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让学生拥有文化自信?这肯定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研究与实践,而这一教学,肯定不是喊口号式教育,应该是扎扎实实地真正的文化自信式教育。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