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写作⑤有一种写作叫商榷

2023/2/2 16:18:00  阅读:127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并实施了,“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相继成为了热词。许多专家及名师们纷纷研究这些新事物,当然也有一些专家看了这部新课堂标准,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大单元教学”,这一发现也引起了一线许多教师的共鸣,他们便开始指责甚至攻击搞大单元教学的。是的,这部新课程标准中的确没有“大单元教学”,但是,2022421日颁布的不仅仅是这个部语文课程标准,还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新课程标准中发现没有“大单元教学”的,一定没有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于是我写下了下面这篇文章(此文发表在20221214日《中国教师报》第6版):

图片

为什么要走向语文大单元教学

在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语文新课标)过程中,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做大单元教学,因为在语文新课标中没有查到“大单元”或“大单元教学”。语文新课标中的确没有,但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第五部分课程实施中的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中谈道: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这段话可以从四个方面重新认识要不要开展“大单元教学”:一是大单元教学属于“课程实施”中的“深化教学改革”,如果你不愿意实施新课程,不愿意深化教学改革,那就不要搞大单元教学;二是这个“课程实施”不是针对哪一门学科的,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16门学科课程标准提出来的,语文学科当然不能排除在外;三是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词“探索”与“积极开展”,这两个词告诉我们,中小学各门学科可以搞大单元教学,也可以不搞,当然如果你是积极的探索者,可以积极投入这一探索;四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做大单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读懂了这段话,就读懂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要不要搞大单元教学了。其实,如果大家读过语文新课标发布之前的“征求意见稿”,一定知道里面有“大单元及大单元教学”。为什么正式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删除了呢?我的理解是让全体教师搞大单元教学是相当大的挑战,许多一线教师根本做不到,即使把一个个单元设计好,把每一节课件给到大家,也很难保证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因为大单元教学不仅需要深入解读教材,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单元知识结构化重组,需要根据“教—学—评”一体化进行综合性设计,还要面对学习任务群,从任务群的角度去思考,相当耗时。所以课程方案鼓励教师做大单元教学探索,但语文新课标并没有做统一要求。

传统的单元教学与大单元教学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单元教学通常是线性教学结构。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报告中指出这样的单元教学结构“知识间的内在关联、知识结构化问题严重”。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就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于是,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逆向教学等新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成果应运而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努力做个探索者,在深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化解传统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走向大单元教学,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这篇千字短文,非常明确地告诉了那些说新课程标准没有大单元教学的专家和老师,大单元教学在哪里,哪些人可以先行尝试。“学习任务群”的确是挺难落地的,但如果老师们都不愿意探索大单元教学,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学习任务群”恐怕也只能是个名词。所以,这种探索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相信这一商榷式文章能让这些专家改变认知。其实,阅读报刊杂志及有关书籍,只要你不唯名家,不唯书,不唯领导,在阅读中定能发现不少需要商榷的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句句是真理,句句都精彩,对于许多人来说很难做到,昨天的正确不一定今天、明天都是正确。昨天的正确、今天的正确,也许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发现到问题,但明天不一样了,社会进步了,问题冒出来并得到了解决,这其实也是过去正确的升级。假如我们都选择隐忍,都觉得无所谓,就等于操着旧的操作系统,不愿意全面升级,这注定是不当的。

发现到问题,立即写出来,与其商榷,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必须有的进步。不过,有人总觉得专家都是对的,与专家尤其那些大家商榷,不是蚍蜉撼树吗?与他们商榷,不是为了撼树,只是为了更加明白。比如温儒敏教授,他是统编教材总主编,我读过他的大作,听过他的讲座,真的很多地方不敢苟同,所以我写了几篇文章与他商榷。他理不理无所谓,我思故我在。

我读《温儒敏谈读书》

【此文发在201969日第一语文公众号上】

这是一本新书,一本20194月出版,我425日就买到,并且在当天晚上就读完的一本书。估计我国还没有哪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会在那个月,把这本书读完。因为当天晚上要坐高铁去淮北参加统编版中年级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有4个多小时在车里。360页的书,一气读完,这也是我多年来少有的读书状态。

我为什么要买、读这本书?

一是温儒敏教授是北大教授,我国最牛大学的教授,我想看一位北大教授是如何谈读书的。“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

二是温儒敏教授是我国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接下来我们要全面使用统编版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人民教育出版社也为每个学期新编了必读书,这些书怎么教呢?因为报刊杂志上找不到多少实操性的教学策略,总主编的书出来了,正是时候,我想从这本书里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我觉得总主编肯定有更详尽的策略来影响中国基础教育,而这些策略一定在这本厚书中。

三是商务印书馆,是我国非常牛的出版社,我很喜欢这个出版社的书,这个出版社的书品质很高,看到《温儒敏谈读书》是这个出版社出的,此书的品质肯定很高。

读了这本书有哪些思考与想法呢?

一是这本书没有解决我的诸多困惑。我是小学语文老师,这本书谈小学生读书教学策略的不多。只有《部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这一篇文章谈了一点。这篇文章,我在2018年的《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中读过,我国也有不少的微信公众号转发了这篇长文。而此文重点谈教材编写的,对于小学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操作性非常强的策略真的不明确,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所以,我把这本书读下来,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学语文老师进行读书教学研究与实验,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初高中及大学生及大学老师。因为后面的很多内容是谈中学生、大学生读书的。

二是这本书是一个集子,由很多讲话录音、发表的文章聚合在一起的。集子性的书世界上有很多。读第一大块“语文教育与读书”中的11篇文章,你会发现很多内容重来重去,多篇文章是大块大块的重复出现(该书第二、第三大块也有不少这样的重复)。作为一位读者来说,每读到这一重复,就有一种感觉,相信读此书的人会与我一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感觉?对于一本书来说,总觉得这种反复大段大段的出现同样的文字,真的不合适。可以这么说,读了这么多年书,看了很多名家集子式著作,这是第一次遇到(我知道自己孤陋寡闻)。其实温教授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温教授在“后记”中,非常谦虚,说这是“凑”成的一本书,并在最后一段说“个别之处还难免重复,就请读者当作面谈交流,多加批评指教吧。”我不是指责温教授(一位小学老师也没有能力也绝对不会指责大学教授),也不是蹭热点,我只是从读者的角度,从作品的角度,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及小小的思考记下而已。我坚信,即使是“凑”,也要想到读者,读者对于作者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术著作。如果温教授买到类似的书,相信温教授也会有话要说,这该是百年来的北大人该有的批判精神。

三是很喜欢第四块“名家名作导读”。这一块内容真正地展示出了北大教授的高水平,像《读古诗五首:那不可重复之美》。温教授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曹植的《杂诗》,《诗经》中的《蒹葭》,白居易《长恨歌》古诗的解读,真的不一般,绝对是中国特一流水平。读这种解读,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整体性汗颜?我一直认为诗歌教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具备这样的水平,这样来讲诗歌,我国中小学生对诗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不过,读完这一内容,我坚信古诗词的教学真的应该由大学教授来讲,因为99%以上的小学、中学语文老师没有这种能力。这是真话!怎么办?小学诗歌教学真的好难教啊!

有一天,我看了温教授《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的讲座,我有话要说,于是写了一篇文章以在公众号上(2022123日):

看温儒敏教材讲座有感(有多处值得商榷)

最近看了温儒敏教授《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讲座,温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了“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的问题。

温教授首先说了“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是真正的“整本书阅读”。关于这一点,其实没看过哪位专家老师说“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概念呀!真的从来没有看到,不知道温教授为什么要首先说这一点?

温教授又说我国一百多年新式学堂的语文教学采取文选精讲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代人还要学很多科目,时间是限定的。这种文选式学习有好处,涉及面广,但坏处是阅读量不够。而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这一认识是对的。世界各国的语言学科大多也是文选型的,但不少国家早就发现了这一缺点,并有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修正了其问题,那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尤其是小学阶段。但当下的语文教材,有了快乐读书吧,但由于一册教材量太多太多了(这一点温教授是教材主编,不知道为什么在量上不来一次大减呢?温教授一定看过世界许多国家的语言教材,他们每年学多少量,肯定比一线老师清楚),给读书的时间太少太少了。

温教授接着又说:“整本书阅读”正是针对这种阅读现状而提出的,还可以“磨性子”。现在义务教育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这是语文课改一个有力的举措。如今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扩大了读书量,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小学语文二年级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都可以用起来,和课标的要求对接。不知道,温教授这些年走进多少学校,进入多少课堂,真正调查过“快乐读书吧”到底落实的如何?我一直在一线,了解不少学校,许许多多的学校连老师都没有配给“快乐读书吧”的书,可以想象这一本本书是怎么教的?现在小学给“快乐读书吧”的课时就一节课(温教授主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非常明确的课时要求),一节课上“快乐读书吧”,能上出啥水平?可想而知!这些年,“快乐读书吧”在许许多多的学校,真的没有真正的落实。

温教授还说:我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这个主张没有错,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哪里?小学阶段的阅读,哪是点拨一下就能引发兴趣的,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的?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关于“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这个提醒没有错,但问题是,目前还没有多少学校能真做这个课程的。虽然有的学校编写了所谓的课程,只不过是为了参加一些评选而已,只不过是为了某课题结题的需要编的成果而已。要是真正的课程化,真正落地的课程化,那应该是学生的大福了!是学生们遇到真正的成长中的贵人了!

温教授最后说:“我发现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学生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烦琐,又要记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什么的,谁会喜欢呢?……我前些时候提出,‘整本书阅读’要降降温。”这段话很精彩,教材上指定的书目,的确是经典,都是成人认为的好书。这百年来,其实适合学生读的经典有很多很多呢,他们不是闲书,很多是教材编写者都没有看到的,比如安徒生奖、纽伯瑞奖的作品,选择儿童能看的经典,这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教材里面要求的“规定动作”,这些规定动作的确繁琐,最大的问题缺少创新。如果是创新型的要求,学生会相当喜欢的。尊敬的温教授,千万不要给“整本书阅读”降温,您是教材主编,怎么可以给整本书阅读降温呢?因为我国的整本书阅读还没有全面开始呢!

我的商榷之语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所写文字虽然没有任何回复,这也是正常的。这类文章会不会得罪人呢?也许会,也许不会。商榷是非常真实的、胆大式的写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说真话的写作,是为了真理越来越明式的写作。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