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师写作②小考小证,写成小文

2023/2/2 16:16:33  阅读:145 发布者:

教师写作到底多重要?你要想成为真正意义的优秀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师写作习惯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为了评职称、评优,这样的教师写作,不是我所关注的。因为这两年作为评委参加一级、高级职称评审,论文的确淡化了,所占分值极低,也不是必要条件了,只要教师公开课多、先进多、考试成绩还可以等综合方面还行,教师即使不要论文这个分数,也能评上。但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评选,可能对论文还有点要求,如果只是为了评这些,去写论文,同样也不是我所关注的。我关注的教师写作,是一生对教育教学热爱的教师写作。

陈垣和陈寅恪是我国当代极有成就、极富盛名的史学家,并称为“史学二陈”。19175月,陈垣在《东方杂志》发表他平生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元也里可温考》,他在“缘起”云:“此辅仁社课题也。辅仁社者,英敛之先生与其门弟子讲学论文之所。余尝一谒先生,先生在示辅仁社课,中有题曰‘元代也里可温考’,余叩其端绪,偶有所触,归而发箧陈书,钩稽旬日,得左证若干条。”也就是说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史学界一直不清楚元史中的“也里可温”是什么意思。陈垣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他居然将210卷、200多万字的《元史》通阅一遍,凡是提到“也里可温”的全部录出,并查阅了相关的笔记、典章、方志、碑帖。由于陈垣自学过蒙文,最终在蒙古的一个县志中,查到了“也里可温”原来是蒙元时代对基督教会人士的统称。就这样陈垣结了数百年的一桩悬案,也使陈垣在中国史学界一鸣惊人。陈垣一生做学问,就是这样的,其方法被称为“竭泽而渔”读书法。

什么是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意思是指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含贬义。如果是真实的竭泽而渔,的确是贬!但如果以这样的精神做学问,那就不是贬了!

有老师会说,我们是小学老师,不需要做什么学问,也不需要这种方法。是的,如陈垣先生那样,我们做不到。但教书时,略微细一点,也许会有不少独特的发现,如果能再略微考证一下(就是查查词典,翻翻几本书),写出来的小文可能作用重大。

1999年,那时的我,还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教这门课程,读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那是必须的。我把当时正在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拿来一课一课地阅读,以便在课堂上讲述。有一天,我把第六册的课本中的作者及文中的人物写在纸上,共有64位,男性作者与课文主人公并且有名有姓的占56人,女性作者与课文主人公有名有姓者只有8名,课文中的女子分别是不知名字的妈妈、查电表的阿姨、小姑娘、讲故事的老奶奶、迷信的外婆和“我”。当然,如果以这点发现立即写“小学语文教材‘重男轻女’”,肯定欠妥,也就是读一册书的这种不完全归纳很难说服人。为了让这一发现有说服力,我赶紧把12册语文教材找来,一篇一篇地看,一册一册地统计,结果出来了,真是“重男轻女”,于是写了一篇《选文莫“重男轻女”》发表《江苏教育报》上(19991130日)。20151014日《广州日报》上有一篇《高中教材被指重男轻女 应消除偏见》的文章。我比这篇文章的作者发现早16年呢!我的那篇文章,对后来的小学语文教材有没有影响?多少会有一点的。

如果大家教过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可以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宿新市徐公店》的注释,只有“疏疏和阴”两条,这是202112月才改的,以前是三条;再翻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页,看看“问题提示”,即《宿新市徐公店》中的“新市”位于何地?这段文字,也是该教师教学用书202112月修改的。这套教材的编者为什么改?就是因为我多年前教这首诗(原来的苏教版),考证过“新市有两种答案,一是浙江德清附近,二是安徽当涂附近。”我当时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新市”就是指安徽当涂,但202012月之前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释说“新市”是湖南攸县北,难道以前的我教错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的老家,有多个县有“王庄”“张庄”“李庄”,全国有几个地方叫“新市”没有什么奇怪的。目前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中的“新市”有三种说法,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一个。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我把有关杨万里的书全部买来了,一点点查找,结果在《杨万里集笺》(辛更儒点校,中华书局,20079月)中找到了,非常明确地写着在“新市在安徽当涂县”。另外,我在《杨万里年谱》一书中查到,这首诗写于1192年,这一年杨万里只去过安徽、江西、江苏,根本没有他去浙江、湖南攸县的记录。据其,可以明确地得出新市就在安徽当涂县。我把这一考证得出来的结论,写成文章发在我的公众号上,才有了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的改变。不过,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把三个地方都列出来了,没有明确告诉老师新市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也不敢下结论了。另外,教师教学用书还提到了汪维懋写过《“新市”小考》(此千字短文发表在19836月《学术月刊》上),这篇文章考证到了什么?这篇文章在知网上可以查到,我读了此文,发现汪维懋先生也否定了新市在湖南攸县北的说法,因为宋朝湖南攸县根本没有新市,另外《攸县志》编纂者也认为杨万里诗中的新市不是攸县的,但汪先生说徐市在“浙江德清附近”理由也不太充分,他仅仅以《德清县志·艺文志》中收录了这首诗为证据,证据链不能形成,新市在浙江德清县之结论还需要新的证据。

肯定有老师会说:“考证这个没啥意义。教材给我们什么,我就教什么,错是他们的,与我们一线教师没有关系。”这种小研究看似意义不大,学问学问,其实需要这种精神。老师们教学生,不也希望学生具有这种精神吗?为什么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不作要求呢?老师按教材上的一切来教,教材即使错了,就按照错的来教,教材编写者与学生、家长等肯定不会怪老师,但细心一点,发现问题,教正确的,是不是也是老师的某种责任?可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共同缺少这种责任,或者说非常相信教材(唯教材,唯专家……),有些错误真的几十年都还在呢!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跳水》,这是一篇老课文,多少名师、一线教师教过,一年一年又一年,老师们教着“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都没有发现这段文字中的问题。

问题在哪里?结合全文来看,“勇敢”这个词肯定是不恰当!这20多个水手跳下去救船长的儿子,看上去是“勇敢”的表现,但这些水手还是不能用“勇敢”来赞美。因为船长的儿子被逼上桅杆,非常危险,这些水手也是始作俑者,他们共同逗猴子取乐,逗船长的儿子为乐,作者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勇敢”是个褒义词,根据全文的语境,这里用一个中性词更加合适。我发现到这一问题,查找了多个译者翻译的《跳水》,除了课文的译者译成“勇敢”外,不少译者将其译成“健壮”。我将这一发现与思考写成文章,发在公众号里,有多位懂俄语的大学教授找到原文帮我翻译,说此处用“勇敢”的确不当,列夫·托尔斯泰所用的这个词语,的确不含“勇敢”之意,所以最合适的词语应该是“健壮”这个中性词。那这篇课文中的“勇敢”教材编写者会不会修改呢?你只在课堂里讲,教材编写者很难知道,你写成文章,公开发表,或者让学生写成信寄给教材编写者,相信教材主编读到此文,为了孩子精准地学习,肯定会改的。

再比如,教编版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四季之美》,整篇文章挺美的,但教课文的最后一句“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总觉得“扫兴”一词非常别扭,就觉得清少纳言不会用这样的词来表达此时的情感。何为扫兴?原有的兴致因某种干扰而低落,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清纳纳言,真的如此低落吗?这篇课文的译者是卞立强,不知道为何译成含有低落之意的“扫兴”?

林文月也译过《枕草子》,林文月怎么译的?“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周作人也译过《枕草子》,周作人又是如何译的?“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致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三位译者,谁翻译的作品更贴切?我不懂日语,也没有日语原版《枕草子》,但对比他们三人之作,“扫兴”之译的确太“扫兴”了。如此小小的考证,写成文章公开发表,教材编写者读到了,对这个词也会更加慎重。他们肯定会重新找到原版,让多位专家重新译译。

小考小证,写成小文。文有何用?为了孩子,为了精准。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