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文言文与小古文

2023/2/2 16:14:12  阅读:210 发布者:

如果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各学科教育教学放在一起比,可以得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名词多,研究多,课题多,成果多,名师多……能数出成千上万个多。

据研究,世界只有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出现过断代。所以,我们的文化的确是值得国人自信的。

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发展,我国文化的表现与存在的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为诗词曲、赋(诗+散文)、文言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和白话文的几种。这都是定论,我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区分。

我读中学、师范时学了一些文言文(老师就把课文中的那些区别于白话文的文章称为文言文,并没有说成古文)。现在的小学,已经将文言文分成“小古文和小文言文”了。

什么是小古文?首先“小”字限制了篇幅。其次是“古”,何为古?“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古,甲骨文(口,言说)(十,极多),表示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有的甲骨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个“口”,强调“古”的“传说”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写成明确的“十”。有的金文将“口”写成“曰”(言说),强调“古”与“言说”的关系。有的金文在“古”的字形基础上加“三十”,极力强调传说年代之漫长。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是传说中难以追述的久远时代,“昔”是发生大洪荒的远古时代,“古”比“昔”更遥远。

我国历史学家是这样分的:1840年之前,属于中国古代史;1840-1949年,属于中国近代史;1949年至今,属于中国现代史。

什么是古文?按理说1840年之前,人们创作的“赋(诗+散文)、文言文、半文言文半白话文”都可以称为古文。也许这种分法非常机械,但1919年的五四运动,废文言文倡导白话文,应该是一个公认的分界线。

这几年,看一些名师编纂的“小古文类”的书,居然把民国时期国语课本里的文章作为小古文了,这肯定是不对的。假如那时的主编还健在,他们都会反对的,因为他们都是五四运动之后编写的小学国语教材,怎么可能会编文言文呢?也就是说,民国时期的众多国语教材,不能说全部,从目前所看到的一些教材来看,都是白话文的,把他们定义为小古文,肯定不对,定义成文言文也同样不对。不要以为它们与今天的文章不一样,过去的那些文章就是小古文和小文言文。

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了文言文(真的不能称为古文,因为古文这个词太大了),因为篇幅不长,我们习惯称作为小文言片段,这些片段的确具备文言文的一些特质。但小学四年8册教材,所选的14篇小文言文片段(这些只能称为片段,他们原则上不能称为文言文,都是从一本本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中摘的几句话),阅读起来,的确没有多大难度,把这些片段与初中、高中的文言文真的无法比。不过,这几年的小学文言文片段教学现状是什么呢?中学教法小学化!死记硬背加默写,一句一句来翻译,简单讲讲小故事,重点字词古今义。为了应付考试,每学期就那一两篇不可能面对千变万化的文言文考试,所以,学完那一篇,每学期最起码地补充10篇以上。从这几年的教学观察来看,中学生讨厌文言文的现象已经小学化了,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好好的文化自信的东西,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421日颁布了!我把这部课程标准读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了“文化自信”,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没有找到第一至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学“文言文”(第四学段有明确要求),我不敢说正在使用的教材超标了。主编肯定会说,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离不开文言文。这样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文言文只是文章的写作形式,其实文章的内容、思想、创新才是最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小学阶段,把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变成白话文来教来学,不是更容易学生接受吗?今天的小学生,难道只有接触文言文,才能知道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有专家说,这其实是为了小初衔接。我一直,对研究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大衔接的专家持怀疑态度,因为至今也没有看到这些专家拿出可以落地的衔接成果。不少研究,只是研究而已,根本经不起反复实验来验证。事实上,不要这些衔接,学生照样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因为学生是人!如果硬要衔接,小学六年级教材上出现一两篇,让学生初步知道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足够了。真的没有必要让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如此大量的学小古文、小文言文,今天的孩子更没有必要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去背诵小古文、小文言文。这样做,实在是太卷了。孩子太累了,他们的负担真的太重了。不要以为“小古文”“小文言文”就是个“小”,但反反复复地背诵,默写,错一个字重来,抄写无数遍,那就不小了。

这绝对不是反对文化自信,更不是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作为语文老师,永远不会反对文化自信,永远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而目前最佳的传承方式是:把我国大量的古代优秀传统故事,绘成图画书、桥梁书,写成白话故事,让小学六年的学生读上万个中国优秀传统故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算落地生花!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