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从认识你的学生开始。”面对这句话,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和学生朝夕相处,怎么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事实上,还真不一定。
真实地看见学生
在真实的学习场景里面,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结果都可能千差万别。当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话题切换为学习的时候,其实,有时候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对他们做出的判断未必是准确的,也未必是他们所需要的。
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提炼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的起点)。要先探明这一点,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因为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建立在对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并不是大脑一片空白毫无所知的,他是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和已有技能来的。这些前理解和已有技能既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有可能是学习的障碍。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就提出,有许多证据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每个孩子都不同
在研究一个具体学生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往往会采用这样的办法:设计问卷对这个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这样老师们就可以非常便捷地得到直接经验以外的学生信息;创造机会开展对话访谈,访谈的对象不仅仅包含学生本人,而是以学生为圆心,对他的亲近关系者进行访谈,比如学生的爸爸妈妈、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朋友等等。
此外,我们还会跟踪观察该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中的不同表现,并结合他的作业、试卷等实物材料进行分析。最终,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分析会诊。因为我们发现,当教师一个人去看学生的时候,眼光往往是有局限的。有时候我们对学生的判断,甚至会和事实截然相反。如果多名老师形成一个项目组来研究一个学生,或者说以学生为圆心所有的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家长一起分析会诊,会得出更为贴切的结论。
学习风格与偏好统计表
针对人的学习偏好,学习科学家把学习者分为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触觉型学习者和动觉型学习者等,他们最擅长的学习通道分别是听、看、触摸和身体的活动等。虽然各自使用的通道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不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差异化学习》中提到,不同感觉偏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而教师倾向于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困难,在另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却学得轻松。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不想学习,事实上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不适应教学方法,或者课堂里教师仅仅重视一种模式。
这足够让引起我们的警惕,有时候孩子们的“坏习惯”,很可能是不同学习风格的展示,所谓的“坏习惯”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坏习惯,很可能是学生在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学习。
关注学习风格和学习动力
VAK教学模式告诉我们,人类主要是靠眼、耳和双手这三种方式进行接触世界,所以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三种学习方式的需求。有的时候,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能会让视觉学习者感觉特别舒服,而换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或许会让主要靠听觉的和触觉的学生感觉良好。
因此,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老师们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可以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单,把学习的内容置于一个规划好的情景之下,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己擅长的角色。也可以按照风格进行分组(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评价,让我们的反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
其实,学习动力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概念,因为它的成因特别复杂。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产生了旺盛的学习动力,或者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美国学者马扎诺提供了这样一份行为模型:他指出人在接触一个新任务的时候,自我系统将决定自己是否从事该任务,如果自我系统不启动,人就不会从事这个新任务的学习,而是继续当前的行为。让一个人被迫启动自我系统时,干劲和动力会存在明显不足。
通常情况下,人的自我系统包含四个要素,当人在接触到一个新任务时,会先进行四项检查:第一、重要性检查——这重要吗?第二、自我效能检查——我能做到吗?第三、情绪反应检查——我的感受如何?我感兴趣吗?第四、动机检查——我要去做吗?这四个系统中如果有一个系统提出否定,人的自我系统就不会启动。即使被迫从事某项任务时,动力也会很弱。
这就提示我们,在设计学习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地匹配班内学生的多元智能倾向和学习风格。只有匹配度够高,孩子们的自我系统才会启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才能够实现。
学生学习系统
让学生和老师各得其所
沈祖芸老师在《“课堂转型转向何方”的三个新路标》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仅仅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背后归因、个体差异识别等在内的“学生知识”。学生知识区别于学生经验,它是未来教师需要掌握的一种核心的、独立的专业知识。
那么,怎样才算是认识了你的学生呢?这个故事或许会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曾经,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但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区别答复的依据是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因为孔子观察到子路勇武过人,做事情的时候时候有时不免草率,所以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让他退让一些;冉有给孔子的印象是特别退缩,面对事情往往过于谨慎,萎缩不前,所以孔子建议他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可见教育最大的公平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因人而异,各得其所。如果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他对我们就永远是一个抽象而不是具体的学生。
对老师而言,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如何做到精准分析?我认为学情分析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这是课堂语境下的一个动态的连续题,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对稳定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或者学习偏好。
从今天起,将认识学生作为研究分析学情、发现真实学生的开始,相信老师们会越做越好。
END
文 | 朱则光(特级教师,北京第一实验学校)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