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为课堂教学提供路线图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编制的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是用于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堂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方案和路线图。还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导学案由用于预习的课前导学案和课堂探究学习的课堂导学案组成。
课前预习案设计了思考题,要求较低,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便于教师了解学情,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课堂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围绕“问题”展开,“检测”可当堂完成,便于较准确地观察评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即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解决课堂生成问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长进,问题设置、检测题都分三个层次,分别标注为一星、二星、三星。
导学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
编写导学案的核心是问题。
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
“问题”主导教学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关整个教学环节的成败,因此也是整堂课成效与质量的决定因素。
既然“问题”是编写导学案的核心,那么问题设计就是决定导学案优劣的关键因素,所以编写导学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构思与设计上。
“问题”的设计可以遵照以下几个技巧:
“问题”在导学案中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方法的体现,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因此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在导学案中既起着引导作用,又应负有启发功能,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问题”的大小、深浅、繁简等“度”的把握直接决定着问题设计的质量,这就需要编写者进行揣摩,细心把握。
以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的导学案为例,“超重和失重”问题源于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在预习案中问题设计时,设问“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这是从学生的已知导入。
“你站在体重计上测体重时,为什么要静止不动?如果做下蹲动作,会观察到体重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这个设问是让学生从生活自然而然走进物理,跨度小,这就是问题的设计的的艺术性和启发性。
在课堂案中有个设问“看太空课堂部分片段,体会太空中的完全失重的现象,空间站中的液滴为什么呈球形?与地面树叶上的露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是在课堂中学习“超重和和失重”概念后,结合科学研究实际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这是问题的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
(★必做 ★★选做 ★★★培优)
导学案需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
“导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
“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和课堂导学案都是围绕学生的的“学”进行设计的,相当于给学生画了了一个学习的路线图。
“两有”指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导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导学案中检测题就是了解学生学情的重要途径。
“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课前案和课堂案都明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
“三性”指设计的导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
探索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
科学性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例如,要完成“示例”中课前案的思考题,必须看懂教材,如果把预习题设计成填空题,学生可能会从教材中找到关键词填入,却缺乏深入领会和思考。
主导性指导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路线图、指南针,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它蕴含了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作者 | 崔月卓(大连市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初级中学) 戴天兵(大连长兴岛高级中学)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