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走进冯骥才笔下的“奇”世界——《刷子李》的教学遐想

2023/2/2 15:18:10  阅读:204 发布者:

统编版五下《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以刻画天津卫码头这一“俗世”中,身怀绝技的“奇人”形象为己任。

其中的每一篇目,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有着明确的表达中心,创作构思、叙述线索、语言着力,都有着统一的指向。

这就给教学设置了天然的着力点。

教师不妨从整本书的“奇”字入手,紧扣文眼,引导学生逐层推进、由浅入深,在冯骥才的文字世界中,感知“俗世”中的“奇人”形象。

全向

《俗世奇人》作为短篇通俗小说,语言浅近易懂,故事也不复杂,对于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并无障碍。但如何从平白如话的文本中,窥探作者表达的大智慧,却成为了难题。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细读语文要素,不难发现编排这一单元的用意价值,在于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人习作实践中。

这也契合了统编版教科书习作单元的基本定位。

教师不要在文本内容上过度纠缠,而要拨开文本表层的信息藩篱,直击关键信息,通过提炼词串的方式,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最能展现描写人物基本方法”的语言中。

在学生整体初读、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圈画描写人物言行细节的词语,并针对不同的维度,划分成以下三组词串:

第一组:蘸浆 稀溜溜 匀匀实实 天衣无缝 平平整整

第二组:派头十足 较上了劲 悠然 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组:半信半疑 轰然倒去 露馅儿 能耐有假 名气有诈 发怔发傻

第一组词语与刷子李的粉刷技艺相关,可以结合后三个词的词义,初步感受刷子李技艺非凡;第二组词语与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个性特点有关,着力确定刷子李与众不同的习惯;而第三组词语描写的是曹小三,展现出其自始至终的反应和感受,为后续深入学习反衬手法奠定基础。

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紧扣语文要素设定的要求,不在学生能够理解的环节耗费精力,通过词串提炼的方式,既解决了生字新词,又在统整归类中初步感知了刷子李“奇”之特性,为落实“学习描写人物基本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提供了资源支撑。

二、正向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也离不开写人。

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通过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来的言行完成的。

阅读小说,关注人物,关键就是要透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先从文本表达的正向视角,引导学生向着文本深处迈进。比如默读课文第 46 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展现刷子李“奇”的语句,做好批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交流中,着力关注以下关键性语句:

关键语句1:“屋顶尤其难刷……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像没有蘸浆一样”,想象刷子李蘸浆极有尺度,一滴浆都没掉,以此感知其技艺与众不同;可以紧扣“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从最终的效果感受刷子李粉刷技艺高超。

与此同时,教师依托“刷屋顶”这一细节,设置思考题:粉刷的工作丰富复杂,作者为什么特别选取“刷屋顶”来写?着力引导学生感知认识到,作者有意识地选择最为典型的场景,增加粉刷的难度,以更好地凸显刷子李之技艺高超。

关键语句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这段话主要从刷子李粉刷时的状态入手展开描写,教师先从“悠然”一词出发,引导学生想象刷子李的动作舒展以及轻松悠闲的状态;随后,利用作者所作的补充描述,紧扣“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想象粉刷状态中的艺术感、节奏感,真正认识到刷子李此时此刻,已经不再是单纯粉刷,而是在进行艺术创作。

由此再联系“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一句,通过成果的斐然,与粉刷时的悠然自得形成对比,在巨大落差下,足见刷子李粉刷技艺奇高,果然名不虚传。

人物技艺之“奇”,作为形象刻画的重心,作者却没有写一个“奇”字,而是从与众不同、难度最大、动作舒展、艺术创作以及最终形成的艺术品等不同的维度,全方位聚焦“奇”、立体化展现“奇”。而教师则以课文为蓝本,遴选最具代表性的词句,探寻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人物形象,将技艺之“奇”,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认知之中。

三、侧向

《俗世奇人》的经典型,就在于每一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叙述的视角多元、丰富、立体。

作者冯骥才将“刷子李”列入“俗世奇人”系列,不仅在于其粉刷技艺之“奇”,同时其源自于技艺自信的奇特规矩,也为其“奇”之形象增色颇多。

这就形成了人物刻画的第二维度。

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驱动性任务:刷子李粉刷技艺奇高,果然名不虚传。课文中还描写了哪些奇特的规矩?作者为什么在描写其技艺之“奇”后,同时展现人物的规矩之“奇”呢?

学生自主性品读课文后,围绕着任务一的要求,相机出示:

…… 曲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教师紧扣关键信息,借助刷子李所设定的奇特规矩,探寻其背后所指向的表达价值:

比如“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说明刷子李艺高派头大,不愁没活儿干;“一身黑衣黑裤”,表现他装束奇特,不怕稀粉浆滴在身上,自信十足;“果然”一词表明传说非假;“一墙一歇一烟茶”的奇特规矩,更是将刷子李气定神闲的高手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扣文本关键词语,提炼刷子李所确立的规矩,从另一个全新的维度,将人物之“奇”展现出来。由此,任务二的完成也就顺理成章。

作者为什么在描写其技艺之“奇”后,同时展现人物的规矩之“奇”呢?

——这与本文表达的中心息息相关。

刷子李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规矩?无非是为了扩大宣传效应,为自己树立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关键是,刷子李为什么敢于设定这样的规矩?归根结底,还是处于对自己粉刷技艺的自信。所以,这些奇特的规矩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刷子李粉刷技艺高超。

教学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典型材料,刷子李技艺奇高、规矩奇特的形象,就这样在学生面前“立”起来了。而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特点,选择典型的事例这一写作方法,也在悄然之间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更新中构建了写人的表达策略体系。

从文字表象信息的理解,到写作方法的提炼、内化,教师看似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教学和着力的渗透,但将关键信息,置放于鲜活的情境和典型的场景中,学生在激活阅读思维状态下,不仅获得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将其中蕴藏的写作方法纳入到认知体系之中,可谓一举两得。

逆向

小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常常以对手戏的方式呈现。

人物在小说情境下的交互和彼此作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在相互印证下强化了各自不同的形象特点。

这篇《刷子李》,除了着力刻画主人公刷子李之外,作者还耗费不少的笔墨描写了曹小三,借助曹小三眼中看到的一系列极具戏剧化的过程,将刷子李的一次粉刷经历描写得跌宕起伏。

曹小三,成为了本文刻画刷子李形象之“奇”的第三维度。

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重新默读课文第311 自然段,用浪线圈画出描写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将曹小三随着情节发展,展现出来的内心情感变化提炼出来:

半信半疑——无比敬佩——产生质疑——更加敬佩

传说如此神乎其神,曹小三在一开始自然是半信半疑,看到师傅干活的情形,技艺让人惊叹,可他却并不在乎,而是用挑剔的眼光,一直关心着的是师傅身上到底沾没沾到白点。所以,借着师傅休息,给他倒水点烟的机会,他用目光仔细搜索师傅全身,结果 “居然”“连一个……也没发现……”,同时“芝麻大小”“神圣不可侵犯”等描述性词语,将曹小三对师傅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如果小说就此终结,则显得过于平坦。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而作者则故意设置了一次意外。

当曹小三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失望与怀疑溢于言表,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快速阅读第 89 自然段,就能明白“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而此刻曹小三的反应是--发怔发傻,无比敬佩之情,满血回归。

“半信半疑”到“崇敬”,再到“质疑”,最后到“崇敬”得“发怔发傻”,作者把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写得这么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这与刻画刷子李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关系?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辨式的设问,让学生真正认识到:

正因为刷子李高超技艺的“传说”非常人所能达到,所以才有曹小三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和中间小插曲的“质疑”,而曹小三的两次“崇敬”也验证了师傅的“传说”非假。

由此,学生对于写人的表达方法,则有了全面更新:

描写人物、不仅可以直接描写外表、动作、语言、细节,具体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纵观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以文眼“奇”字入手,既从信息层面,整体把握了文本内容,感知了人物的形象之“奇”,更在作者的表达层面聚焦,习得了写人的基本方法,为本单元其他课文推进迁移运用提供了支撑,借助语文要素地高效落实,推动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