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统编版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2023/2/2 15:08:22  阅读:188 发布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 15 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 13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资料和对课文的理解,说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主题导入,理清课文层次

1.家国情怀是永恒的主题,前面的三首爱国诗,从诗人写到将士,从百姓写到领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伟人领袖毛泽东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并谈谈理解。教师点拨诗句意思。

2.默读课文,预习反馈。

(1)字词正音。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特殊 尊重 踌躇 黯然

(2)词义连线。

拟定  奔向(一定目的地)

春恋   犹豫不决的样子

奔赴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踌躇   起草制定

黯然   深切地留恋

(3)长难句朗读指导。

3.梳理课文内容。

(1)分别概括两部分:说一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概括整篇课文:结合两部分的内容概括全文。

4.关注形式,体会差异。

(1)发现不同:本课和以往课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两部分。

(2)对比思考:为什么教材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学生交流,教师梳理。

内容 情感

得知噩耗 万分悲痛 常人情感

如何安葬 矛盾踌躇 伟人胸怀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依据课文本身的结构,从部分到整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运用对比思考,既训练学生质疑和反思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也理清了课文的情感脉络,同时以毛主席身份的两重性划分全文,将课文的两部分有机地合为一体,促使学生对中心人物深刻思考。)

板块二 聚焦关键,体悟常人情感

1.圈画动作,感悟痛苦。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圈画关键词体会情感。

出示: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2)引导学生抓住“不说话、不停抽烟、不吃饭”等动作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感受毛主席作为失去孩子的父亲的形象。

(3)通过朗读感受毛主席内心的无助和痛苦。

2.想象画面,体悟悲痛。

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1)找关键词,谈谈阅读感受。

(2)想象说话:根据下面的情境,(出示)说说岸英平安归来父子相见的画面。学生交流。

小时候,他经历被捕和流离的生活,当被送回主席身边时,主席--

读书时,他去苏联留学多年,当从苏联回来时,主席--

长大后,他去农村锻炼,当有机会回来看望主席时,主席--

(3)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并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质疑阅读,顿悟愧疚。

出示:“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运用圈画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品读,把感受批注下来,

(2)学生交流批注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不是写主席泪流满面?(主席的连声呼唤,包含对岸英的愧疚和自责。写主席内心愧疚、自责,更能表现出悲痛。)

4.学法迁移,觉悟矛盾。

(1)运用“理层次、想画面、做批注”的方法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哪些动作、神态最能体现毛主席对岸英的无限怀念和不舍?

(2)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①读出毛主席内心的悲痛。教师点拨:和前面的悲痛相比,还有何不同?

②读出毛主席的难以抉择。教师引导换位思考,体会作为父亲,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两难。

补充出示: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③教师反问:毛主席签下名字。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内心的矛盾。朗读体悟毛主席的悲痛、不舍和内心的矛盾。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关键词,训练学生依靠语感捕捉模糊信息聚焦关键情感。想象画面,则可以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文字为场景,帮助理解。做批注,则促使学生先经历头脑细致的思考再表达输出,促成有质量的理解。传授阅读方法,学生才可以举一反三。)

板块三 揣摩细节,感受伟人胸怀

1.整体把握,梳理“转变”。

(1)再次默读第二部分,梳理毛主席对岸英安葬在朝鲜的态度经历的转变。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提炼。(运回祖国,父子相见一尊重意愿,安葬朝鲜→踌躇犹豫,心有不舍→最终签字,泪湿纸巾。)

(2)从毛主席的几次转变,读懂了什么?(毛主席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怀念;作为国家领导人,内心的博大。)

2.综合运用,感受胸怀。

(1)用“想画面、做批注”的方法,紧扣人物细节,思考毛主席是怎样超越常人情感,最终决定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

(2)关注语言描写,体会“伟人情怀”。

出示:“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替人着想的伟人情怀,严于律己的伟人情怀,一视同仁的伟人情怀,超越国界的伟人情怀。

创设具体情境,分段引读:

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岸英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时,便毅然决然地说道--学生齐读:“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把岸英留在朝鲜,他多么内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忍住熊痛说-学生齐读:“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平日里,他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学生齐读:"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感吧。

学法巩固:“言为心声”,通过想象和批注,还原画面和心路历程,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紧扣侧面描写,揣摩“伟人胸怀”。

出示:毛主席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品读细节,交流感受。

学生练笔:走进那个夜晚,走近毛主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动笔练写。

突破中心: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又何必用马匹将尸体运回家乡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这既是对手片范和其他志原军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愿意将儿子葬于朝鲜,还充分显示了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人胸怀。

3.整合对比,反思提升。

(1)教师质疑:这篇课文最终是要展现毛主席宽广豁达的伟人胸怀,为什么不直接写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决定将儿子安葬在朝鲜呢?

(2)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写常人情感,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卓越的伟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画面想象、声音渲染等教学方法,营造便于学生理解的“真”情境,促使学生跨越年龄、经历等因素,顺利进入“真”情境,逐层理解毛主席复杂的内心感受,完成学生体悟“父亲”和“领袖”内心活动的教学目标。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顺势进入练写,可以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能力。)

板块四 拓展资料,深化爱国主题

1.  出示三则资料。(资料一:展现毛主席晚年对毛岸英的思念。材料二:毛主席有6位亲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材料三:概述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伤亡情况。)

2.说一说你对那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英烈们的心里话。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明提升爱国之情。

4.升华认知,回归课文。毛主席,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他的儿子;毛主席,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设计意图:补充相关资料,以“心里话”打开学生思维,通过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本文的中心人物毛主席对待毛岸英的事情。经过这样的倾诉,学生可以发现在赞颂领袖之外,更赞颂千万默默无名的人民英雄,赞颂千万静静付出的平凡的人们。)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