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草船借箭》:读文识人,不能脱离更大的“局”——从“篇”到“文”扩展新思路

2023/2/2 15:04:38  阅读:160 发布者:

统编版教科书五下第二单元是典型的古典名著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古典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桥段。

统编版教科书依循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再到整本书“三位一体”的编排模式。从整本书节选而成的课文,无一例外地都承载着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即从节选的片段课文向整本书拓展。

以笔者之见,节选类课文与整本书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隶属关系,教学时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

一方面,节选类文本隶属于整本书,节选部分是整个故事体系中的一个坐标,这就需要将学生置放在整本书的情节体系中,否则脱离“森林”而单见“树木”,就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

另一方面,深入研读节选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感知写作方法,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保障。

教师从古典小说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特点,不能局限于教材中所节选的局部内容,不能脱离整本书这一更大的“局”。只有基于向整本书拓展的这一定位,才能真正理清故事情节的整体脉络,洞察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内心的真实用意。

《草船借箭》在整本书《三国演义》中那个更大的“局”是什么呢?自然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作为三国鼎立的前奏,“赤壁之战”时的魏国力量强大,大军南压,直抵长江上游,形成逼境之势;相对薄弱的吴蜀两国,以孙刘联军驻扎赤壁以抵抗来犯之敌。

——这也是为什么蜀国的诸葛亮会与吴国的周瑜、鲁肃一起合作的原因。

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利用历史资料,尤其是《三国演义》原著内容,让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故事背景形成初步、整体的了解。基于整本书的广阔背景,再次走进这篇课文,对于人物形象的体会就会更加丰富、更加通透,而很多阅读时形成的困惑和不解,也会自然消除。

周瑜:为什么要故意“刁难”?

节选类文本教学最大的忌讳,就是断章取义。作者在整本书构思的创作体系下所表达的文字,如果硬性地择取而出,不但不能真正窥探、洞察作者的本真用意,甚至还会出现完全背离的误读,严重影响学生准确解读。

为此,教师就需要针对节选文本可能出现的理解误差,及时拓展整本书中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拨乱反正,重新回到整本书创作的体系中来。

统编版教科书中的《草船借箭》一文,容易出现解读误差的首先是周瑜。

首先,对于这一人物的重要性认知不够。从教材中的课文来看,周瑜的出场不多,仅仅是在开始非常有礼貌地邀请诸葛亮相助,十天之内打造十万支箭。事实上,周瑜不仅是“赤壁之战”吴国的最高指挥官,更是这一场战役的主导者。

这一点,教师可以相机拓展《三国演义》中“诱骗蒋干”“计杀蔡瑁”“与黄盖合演苦肉计”以及最后“火烧赤壁”等一系列情节,还可以补充苏轼《水调歌头》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古词加以佐证,对周瑜高超的军事才能形成整体性了解,更为深入研读《草船借箭》奠定基础。

其次,对于这一故事中的用意未能准确洞察。很多学生只从课文入手,会被周瑜公事公办、彬彬有礼的假象所迷惑,无法感受其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险恶用心。

基于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原著,补充孙刘联盟共同抗曹的情节,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了解他们合作背后各藏心思的真实状态。由此再来阅读周瑜与诸葛亮的这段对话,则是越品越有味,可谓是细思极恐。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借助整体背景,对周瑜的对话做如下细读: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看似商量,实际上是请君入瓮,等着诸葛亮主自动上当,降低设计的嫌疑;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以公事为名进行道德绑架,看似公事公办,实则暗藏杀机;

“十天造得好吗?”

——十万支箭,十天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看似询问,实际上纯属刁难;

“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材料也不给她准备齐全。”

——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处处掣肘。

如此丰富、多元、深度的解读,单独阅读这篇课文则是无法形成的。只有基于大背景下,了解各国集团的背后利益,才能读出周瑜对于诸葛亮的处处刁难。

而对于周瑜人物的定位,教师也不能停留在脸谱化上,更需要借助整本书中的其他情节,感受周瑜对于东吴、对于孙权的赤诚中心,最终认识到,周瑜是在准备“赤壁之战”时为谨防后来蜀国的强大,想借助军令状一举两得,除掉诸葛亮。

这是周瑜从吴国利益出发的结果。

这也是解读这篇课文三个关键人物的重要姿态。

诸葛亮:为什么会“甘心接受”?

脱离了整体而单读节选文本,不少情节会有莫名其妙之感,很多原本作者精心设置的细节,也难以呈现出表达的作用。由于学生对于整本书整体背景的缺失,阅读节选类文本究竟存在着哪些障碍与困惑,教师很难以自身的认知解读进行考量,即便能够有所洞察,也无法做到全面。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体会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时,不妨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形成动态性的认知困惑,再结合学生真实状态,及时拓展原著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和信息。

比如学生在自主质疑中提问最多的有以下几个问题:诸葛亮究竟有没有看出周瑜的计谋?诸葛亮明明已经看穿了周瑜的用心,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一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呢?为什么要将周瑜限定的“十天”缩成“三天”?……

这些认知性困惑,正是学生原始经验的缺乏而导致的。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深入、全面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最佳契机。

《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中,诸葛亮对周瑜其人的评价,说明诸葛亮对于周瑜早有戒备,再结合下文中诸葛亮向鲁肃借用船只时叮嘱其不要告诉周瑜这个细节,足以证明诸葛亮早已看穿周瑜的把戏。

而之所以甘心接受,并立下军令,一切都是为了孙刘联盟的大局。曹魏大敌当前,诸葛亮清楚地了解当时三国的力量对比,唯有联吴抗曹,方能为蜀国的强大争取时机,以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拓展《三国演义》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隆中对”,了解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对“三分天下”的远见卓识。

而甘心接受周瑜设计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是诸葛亮出于大局着想;将“十天”缩为“三天”,也绝不是故意炫技和作秀,而是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践行自己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践行自身作为蜀国使者巩固孙刘联盟所承担的使命。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体会,都会从“通天时”“晓地利”“懂人性”的维度,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品味和洞察。

诚然,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准确而合理的,但却是不全面的。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整本书的故事体系入手,站立在“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之下,重新审视诸葛亮的言行细节,才能真正认识到诸葛亮所做的一切,有着更高的格局认知。

这是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鲁肃:为什么会“背主帮忙”?

单就节选课文来看,很多学生对于鲁肃这个人物的解读会出现较大的差错,他们都认为鲁肃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在整个故事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甚至只是充当了诸葛亮利用的棋子,并无半点智慧可言。

出现这样的错误,绝不是学生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草船借箭》一文中,鲁肃要么是不明就里地处处询问,要么就是被诸葛亮蒙在鼓里,的确给以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造成这样的体会错觉,正是单独阅读节选类文本最为典型的问题。

教师需要整本书中的背景资源,为《草船借箭》中的鲁肃平反。

所拓展的资料可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感受鲁肃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以及他促成孙刘联盟所起到的推动性作用;

其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鲁肃的“榻上策”。孙权结识且非常欣赏鲁肃的才能,邀请他与自己一起上榻喝酒,谈论天下大事。鲁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不要机械模仿齐桓公、晋文公的策略,魏国强大不可强取,而要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未下江南之际,占据荆州,逐步夺取天下。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早七年。

基于这样的认知,再来细读品味课文中描写鲁肃言行的语句,学生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鲁肃质疑诸葛亮是否能够“在三天内完成十万支箭的打造任务”,完全是真诚的,是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孙刘联盟毁于一旦;

面对诸葛亮需要快船、青布幔子的要求,鲁肃更是真心诚意地帮助,这也是出于大局考虑的选择;对于诸葛亮不让告诉周瑜的嘱托,鲁肃也完全照办,这不是对诸葛亮的偏袒,更不是对周瑜和东吴的背叛,而完全是顾全大局的一种选择……

如此解读,学生对于鲁肃形象的认知则完全颠覆,从原本唯唯诺诺的老好人,转化为格局最大的政治家。

纵观整节课对三个关键人物的洞察,教师既聚焦文本细节,又拓展资料,回归原著,从更宏观的背景之局,全面、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既悄然落实了“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又加快了节选类文本向整本书迈进步伐,可谓一举多得。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