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 灰雀
2023/2/2 10:45:39 阅读:146 发布者:
灰雀
昨天上了《灰雀》,这是本单元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了……
记录如下:
一、字词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灰雀》,板书课题,问:雀这个字在书写上有什么注意的?
答:上面是个小,但是没有钩,下面是隹。
又问:隹什么意思?
答:尾巴很短的鸟。
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又蹦又跳很欢乐,我们叫——欢呼雀跃。
教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鸦雀无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们还学过一首和带“雀”的古诗——登鹳雀楼,背诵。
二、搜索关键信息
出示灰雀
,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灰雀是什么样子的。
说话练习结束,听我读课文。
听完之后,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孩子们读得快,圈得快。在邀请学生分享之前,先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齐读。
识记“谷粒”。
学习“或者”,并用“或者”说一句话。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板书。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这三个时间段里,灰雀发生了什么?
学生分享,我板书。
根据文章主要线索,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孩子们尝试说话练习,我又问,说得清吗?少了谁?
答:列宁,男孩。
板书。
说话练习: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说清楚列宁、男孩、灰雀发生了什么。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第二课时。
第一步,读好对话。
问:如何读好对话?
引导学生:第一,关注提示语;第二,。关注关键词语(可惜、肯定,练习生活实际朗读)。
指导朗读。
有些句子里没有提示语,咋办?
答:尝试揣摩人物心理,知道了他在想什么,就能读出语气。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问:他为什么支支吾吾?他在想些什么?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问:此时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列宁又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分享,指导朗读。
第二步,感受人物情感
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鸟吗?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分享,我追问。
自读11-13,联系前文,思考: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子是个诚实的孩子?
在这里,告诉孩子们,诚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没有说谎;第二层:知道错了并且改正。
由孩子们进行分析讨论。
又问:为什么列宁不戳穿孩子?
一样,让孩子们自主讨论,自主生成。
这节课告一段落。
总结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上的还可以,无论是随文识字、梳理脉络、体会人物心理、读出对话语气都涉及到了,孩子们也针对诚实与善意的循循善诱展开了自己的讨论,继续努力吧。
转自:“一颗蓝荔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