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 丽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淮上名师”培养对象。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淮阴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注于小学“全习作”教学研究。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近30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等专业刊物上,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部。全习作教学研究成果荣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摘 要: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性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指向学习目标的完成,促进教师有目的地教和学生高质量地学。在“我来编童话”一课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出发,设计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确立教学内容;以学习目标为指向,选择适合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借助教学评价,对照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有效提高习作指导的效率。
关键词:设计策略;学习目标;语文教学
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是关键,而确保教学实施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实施中,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结果,也决定着教师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标准。学习目标统领着一节课设计的始终。
“我来编童话”是三年级的一篇习作。习作给出三组词语:国王、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让学生通过看词语,在脑海里浮想画面,再根据想到的画面,发挥想象,编一个童话故事。可以试着给故事加一个题目,注意题目要居中。
一、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相映
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容易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参考,以个人判断和信奉的教学理念来确立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实施,由于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参与,对教材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关注得不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材和学生出发确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的内容,可以使教学的方向更明确、教学效果更高效。
(一)从教材出发,确立目标方向
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统编教材在编写上,明确关注到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结果,从三年级起在每一单元前面都设置了单元的导语,单元导语又包括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而语文要素就是需要重点达成的单元学习目标,一般又分为读和写两个方面。
比如“我来编童话”所在的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是要实现的读的目标,“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是写的目标。“我来编童话”是一篇习作,因此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写的目标——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二)从学生出发,确立目标高度
“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是个并不很明确的目标。编到什么程度,写到什么标准?这需要有个准确的定位。定高了,学生达不到,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低了,学生都会,体现不了教学的价值。而这个高低的标准,我认为取决于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
起初,我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童话故事学生从小读到大,而且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现在正处于想象丰富的时候,所以把目标定位为“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生动地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强调故事的“生动性”。为了实现故事的生动性,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出示《一块奶酪》片段: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它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师: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哪里写得有意思?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的“盯”写得有意思,写出了蚂蚁队长特别想吃的样子。
师:这个“盯”字是蚂蚁队长的——
生:动作。
生:我觉得“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这里写得有意思,写出了蚂蚁队长特别矛盾的心情。
师:这里写出了蚂蚁队长心里的想法,我们称之为——
生:心理活动。
生:我觉得“它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写得有趣。蚂蚁队长想不出办法,就让休息一会儿,它这是在拖延时间,想办法。
师:这是蚂蚁队长的——
生:语言。
师:作者细致描写了蚂蚁队长的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观察交流,学生发现,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可以使故事更生动。在独立编故事的时候,学生开始关注到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但是从课后全班学生习作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能关注其中的一两点,三点都能兼顾的微乎其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里强调的是“乐于”“表达”、“不拘形式地写”、“尝试”“运用”。
结合课标中的阶段性目标,反观本节课学习目标,实践证明:把故事编生动,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太高!让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才是合理的,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三)根据学习目标,确立教学内容
从教材和学生出发,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只是找到了教学的方向,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即利于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
“我来编童话”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内容:“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可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几个。如果需要,也可以添加你喜欢的其他角色。”“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试着给故事加一个题目”。
那么,这些内容是否都能成为教学内容呢?我认为,不然!教学内容应该是必须通过教学手段,才能习得的教学知识或能力。如果学生看一眼就能知道的,就没有教学的必要,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内容。
因此,教材提供的内容中,“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可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几个。如果需要,也可以添加你喜欢的其他角色。”“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这几个问题,学生自己都能够轻易解决,真正需要教学的是“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编童话、写童话”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契合
目标是方向,内容是载体,方法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教学过程的有效,需要一定教学方法的保证。课堂活动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这一外在形式只有与学习目标一致,才能确保教学的目标和结果一致。
在执教“我来编童话”中发现,学生习作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缺少具体的情节。而“情节”是故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合理情节的构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写之前进行简单情节构思。
(一)方法一:向教材学习故事情节框架
本单元一共四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故事情节清晰,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每一个变化,都是“愿望—做法—实现愿望—新的愿望—做法—实现愿望”这样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相同的结构,不同的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美好的愿望在幻想中实现,火柴熄灭,愿望破灭,也是运用了相同的故事结构,不同的情节内容。根据这两篇童话故事,和学生一起提炼出以下情节结构框架:
学生在构思自己的习作时模仿这样的情节结构,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很容易的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第一步确实完成得很好。到了第二步的时候,不少学生出现了卡顿,不知道怎样体现故事的经过,他们还不懂得制造“一波三折”。仔细一想,“一波三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易,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故事的经过到底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即使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也很准确,但途径不对,依然到达不了既定的彼岸。
(二)方法二:在问题探究中弄清故事逻辑
反思上述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构思情节的方法与学生的现状不适合,没有找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及突破口。
为了解决“故事的经过”这个问题,我换了一种思路。教学中仍然以“国王、黄昏、厨房”这组词为例:
生:国王黄昏的时候,一个人来到厨房里偷酒喝。
师:如果故事就这么一句话说完了,你觉得有意思吗?
生:没意思。
生:没有故事情节。
生:国王来厨房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
师:那我们以“国王黄昏的时候,一个人来到厨房里偷酒喝”这句话为例,怎样能使故事有趣?说说你的建议。
生:想想国王为什么要等黄昏的时候来厨房。
师:你认为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黄昏的时候厨房里大概没人,厨师们中午活干完了,晚饭还没开始做。
生:我认为应该说清楚国王为什么要偷,直接让人拿酒给他不就行了吗?
师:是啊,为什么呢?
……
学生抓住了其中的“偷酒喝”,纷纷质疑“为什么要偷?”“怎样偷的?”“可能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偷成功了吗?”……把学生的这些质疑一一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于是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并发生碰撞,一个个奇思妙想,甚至怪诞的故事情节也产生了。
(偷酒喝)为什么偷?
做什么——怎么偷的?(动作、
神态)
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
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容易操作。学生说出“做什么”,围绕“做什么”展开质疑,再解决这些质疑,就可以编出精彩的故事了。在一个个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学生逐渐厘清故事的内在逻辑,这一过程,既有了语文思维的训练,又在其中探索出了适合学生自己的构思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活动要有积极思维的参与,渗透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知识技能,才能使它真正发挥作用;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相一致,才能使教学实施得以有效。
三、学习目标为学习评价指向
学习目标是教学实施的方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它又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学习效果还受教师的素质、课堂的突发状况、学生的情绪等多方面的影响。促进目标与效果一致,确保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价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崔允漷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指出:没有良好的课堂层面的评价,就没有良好的教学实践,课堂层面良好的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层面的评价实践。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在进入课堂前对自己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性的判断,也是作为促进有目的地教学和学习的手段。
(一)围绕目标进行评价,促进效果的实现度
课堂教学实施中,不仅教师要清楚教学的目标,也应该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学习质量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比如,“我来编童话”教学中,我把教学评价目标设定为“说清楚童话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发生的事情,想象丰富”。其中“说清楚”“想象丰富”是重点,这也是本次习作对学生的要求。我在教学伊始就呈现这一目标,让学生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回答,也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评价。这样,在不断的评价中学生就会知道要把故事说清楚,要想象丰富,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实现学习目标。
课堂评价的权利不仅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因此,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明确评价的标准,也利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根据结果调整内容或方法,提升目标的达成度
实际的课堂是灵活的、多变的,会有许多新的生成。此时,就需要运用课堂评价调整教学方法或内容,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比如,“我来编童话”教学中,学生互相评价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国王不可能亲自去厨房!不管是吃饭还是做饭,都有人为他服务。”仔细想一想,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作为国王,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去厨房做饭、找吃的,是不合逻辑的。而这个认知,在最初设计教学时是我没有想到的。于是,在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我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把新问题抛给学生:“考虑到人物的特殊身份,作为国王,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厨房?”不一会儿,学生开始填补自己前面想象中的漏洞:“国王是一国之主,饿了肯定有仆人为他服务,所以一定是想吃一些平时不让他吃的东西,他只有自己偷偷去厨房。”“年轻帅气的国王去厨房做晚饭,应该是为了什么重要的人,想亲自动手,让那个人感动,所以要亲自去厨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符合人物身份的想象才更合理,只有想象合理了,故事才是清楚的。经过适时的调整,在评价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合理想象”,学生在习作时就会考虑更周到,“学”“评”一致,促进了习作目标的达成。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只要我们在追求目标与效果一致性的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实现这一理想的教学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师发展中心)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