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作再现‖速读:作为选择性阅读策略

2023/2/2 10:30:06  阅读:159 发布者:

作者简介

鲍国潮

现供职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小学语文教师》、《新作文》等杂志封面人物,发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100多篇,编著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言论读解》《老绍兴人文读本》《新课程,新作文》(两册)《小学生经典诵读100课》《读吧》(两册)《小学生阅读词典》等。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过载的时代,在浩如烟海、唾手可得的信息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快速阅读(以下称“速读”)的能力。为此,统编教材十分重视速读,五上第二单元作为策略单元,专门安排了“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语文要素,成为统编教材中专门用来训练阅读速度的一个单元(以下称“速读单元”)。同时,纵观统编教材,在速读单元之前,四下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第八单元《海的女儿》均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在速读单元之后,五上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二)》、第八单元《我的“长生果”》,六上第二单元《灯光》、第八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下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和第五单元《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也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可见,速读在统编教材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

如何认识与把握这一个单元?近日,有教师质疑:速读分明是一种阅读技能,而在统编教材中却将其列为阅读策略,这是不恰当的。那么,速读到底是不是一种阅读策略呢?可以这么说,速读既是一种阅读技能,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因为运用何种速度阅读,需要阅读主体根据阅读意图、读物性质和阅读情境来做出判断,所以速读是一项策略性的技能,即快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就是选择内容、选择信息、选择策略的能力。所以培养速读能力,宜从选择性阅读的视角入手,也就是学生应当学习能较快地判断文本中需要选择性地抓取哪些内容,以便更高效地阅读文章。

因此,速读教学要立足于本单元,科学把握速读能力发展的内在要素,在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把握速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较长的时间、较宽的视野和较为深入的全方位培养,为速读能力发展并不断努力训练提供时空,也为逐步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提供技术与策略,以实现阅读速度提高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目标。

一、整体摄取,观其形而得其义

儿童初学阅读,是从学会逐字朗读开始的,慢慢发展到能有节奏地朗读。随后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而提高阅读速度首要在于“整体摄取”,即不再纠缠于一字一句,正如速读单元中《搭石》一课中所要求学生的“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这就提示了整体摄取的三个最基本要求。这三个基本要求中,“集中注意力”是基础。“不停”“不回”则是尽量减少阅读停顿,做到一次性抓准内容,这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保障。《将相和》一课所要求的“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则是整体摄取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以词或句作为默读时视觉接收的单位,突破逐字阅读,逐步实现“眼脑直映”,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可见整体摄取,就是观其形而得其义,不再需要读音这一中介。

(一)提升阅读专注

阅读专注是快速阅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提升阅读专注,一是时间要紧迫,要有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读物的意识,每读完一篇文章后要记录所用时间。二是任务要集中。阅读过程中不可出现过多过杂的要求,这会分散学生阅读的注意,从而影响阅读的速度与效率。三是眼动要加快。小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特别是朗读中,心、眼、口往往是同步的,但在速读中,眼动要积极起来,它的速度要略快于理解的速度,唯有如此,阅读的速度才能逐步加快,逐渐跟上。

(二)运用辅助工具

在训练之初,学生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配合速读。比如用尺子先遮住下一排文字,然后随着阅读逐排下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排文字上,同时也可以培养起整排文字摄取的习惯;也可以读完一排即遮住,以防止回读。再比如,读书时准备好笔,每读完一个自然段即在段后作一个标注,这样做可以强化整体摄取的意识,同时,也使得练习速读的过程有了鲜明的节奏感,既动手又动脑,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形成自我激励

要培养学生成为自觉的速读者,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激励。如可以建立时间账本,把一个时期内自己阅读课文及课外文章的字数与时间记录下来,形成一个速读的档案,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自己速读能力的发展。同时要运用速读小技巧,比如遇到长句子,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或者运用缩句的技术;自己有感触的词句,标注出来可以作为速读的抓手;雷同的列举可以跳读;等等。以此积累速读经验,提升速读的信心。

二、框架抓取,得其要而知其全

汉字词组简短,信息密度大,其语法的意合特点,使其较少“性、数、格、时、态”等形态变化,只要几个负载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因此,速读单元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旨在训练“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实际上是通过快速筛选关键词句,抓住精要,实现抓取出全文框架的目的,即得其要而知其全。因此,这里的“关键词句”,其实是文章结构意义上的关键词句。

(一)发展预测能力

借助关键词句速读,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文章的思路,才能抓准关键词句。因此,在速读能力训练中,要进一步运用和发展预测能力。三上预测单元中训练的主要是情节发展的预测能力,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则是在课文表达形式上作出预测,也就是在读了两三个自然段之后,学生有依据可以预测本篇课文一般在每一个自然段开头时,都会介绍一种比猎豹跑得更快的事物。预测后,阅读的速度就可以进一步加快,正如课后交流体会中写道:“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我读得更快了”。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其中的数据圈画出来,就会显示出动物速度越来越快,则更能及时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

(二)运用类比思维

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要注意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与速读文本作对比,运用类比思维,提升阅读速度。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如《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动物运动速度的了解,用>”把动物名字按速度连缀起来,形成板书。这样就可以把本篇课文的构思方式呈现出来,为后续速读提供一个很好的类比的参照物。

(三)促进体式敏感

文章的写法决定了读法,因此掌握文体的特点,就能快速地判断关键词句,进而提高阅读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快速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文章体式的敏感。因此在本课训练之后,要引导学生明确此类说明性质的文章,一般运用枚举法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情况,然后可以用相同类型的文章作为拓展训练,促进学生对此类文章结构、表达等方面特点的了解,提升速读能力。

三、信息提取,得其主而弃其次

速读的实际应用场景多为研究某个问题需要查找资料并快速检视,是一种直奔目的、直取所用的阅读方式。因此,在阅读中常常是带着任务,主动提取文章中有用的信息,得到主要的,舍弃次要的。《冀中的地道战》训练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即培养学生主动提取信息的能力。此外,阅读长篇叙事作品,常常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完成初读,了解故事的大致情况,提取出故事的大致信息,才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运用提问策略

提问是主动从课文提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四上作为阅读策略训练时,一般要求学生“读中提出问题”,但在本单元中,则发展成为“读前提出问题”与“边读边提问题”相结合。读前提出问题的难点在于可资提问的信息太少,只有文章题目。而此文的题目一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即“地道是怎样的”和“如何在地道中展开战斗”。而读中提出问题,则是根据从文章中的发现,读一步,想下一步,不断生成疑问。例如,读到“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要考虑文章里会例举哪几种,同时,对于文章所举例子的内容,可以读得略快一些,只需把握主要信息即可。

(二)发现表达特点

表达自有特点,需读者用心揣摩。《冀中的地道战》第4自然段介绍了人们是如何在地道中躲过敌人的扫荡的,也就是利用地道来守护,那么后一自然段一般就要介绍如何运用地道来进攻敌人。因为只有介绍攻守两个方面,才能把地道的好处说清楚。这就是文章的秘妙。把握这个特点,在阅读中就能抓住主要的,放弃次要的,也就能较快地阅读课文了。

在发现表达特点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符号,及时在有特点的地方注明,就如同登山时有了台阶,成为阅读时的地理,便于准确地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三)结合探究学习

阅读时的目标意识越强,就越有引导力,阅读的效率就越高。在探究学习中,由于受到研究主题的指引,需要提取有效信息或者关键信息,可从侧面推动速读能力的发展。《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简述性质的文章,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如开展“我来画一画冀中的地道图”,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注重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四、主题汲取,悟其神而居其要

“意,犹帅也。”文章的主题,是统帅全文的灵魂,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就有势如破竹的效果,有利于从高处俯瞰全文。因此,速读的过程,需要有对文章主题的敏感性,边读边悟,用对主题的快速领悟来推动文本的整体快速把握,进而占据阅读理解的要地,提高阅读速度。

(一)重视标题开头

标题与开头,常常与文章的主题有密切的关切,又处于文本阅读的起始位置,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标题与开头,感悟文章的主题,对于提升全文阅读的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我的“长生果”》为例。初读标题,让学生猜猜“长生果”是指什么,再读第一段,明白了“长生果”是指书之后,思考书被称为“长生果”的原因。以此作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于书充满了喜爱与感激之情。明白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全文,阅读的速度得以提高。

(二)抓住情绪触动

不能把速读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信息提取式的阅读,速读同样可以受到情绪的感染,比如读长篇小说时,读者往往会沉浸其中,阅读速度加快,一气呵成地读完。因此,情绪上的触动,正是推动阅读速度张力的重要因素。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其情绪的变化很多,可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文中表示“我”的感情与伯父感情的句子或词语,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也能加快阅读与理解的速度。

(三)展开丰富联想

不能仅把速读作为一项阅读技术,它并不是视线在文字表面的单纯滑行,而是字画直映,即直接把文字反映成为画面,这就需要丰富的联想。如在速读单元之后的《牛郎织女(二)》一课要求绘制课文连环画,就是促进学生联想的方式。再比如六上《灯光》一课,为促进学生的联想,可以把课前的要求细化为: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泡和他心目中的灯光是怎样的?他手中微弱的火光对于战士们是什么,对于他自己又是什么,而对于今天的孩子又是什么?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对于“我”是什么,对于郝副营长又是什么?通过这种联想支持阅读过程,学生速读的经验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当然,统编教材对阅读速度的关注贯穿整个小学高段,且进入七年级之后,又会安排“跳读”,可见要对速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速读,逐渐使学生从一个阅读的学习者,成长为阅读的运用者,这正是速读超越阅读技术层面,作为选择性阅读策略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