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作再现‖祝贵耀:基于要素突破的“古诗三首”群诗主题阅读策略谈——以统编教材五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

2023/2/2 10:20:35  阅读:241 发布者:

编者按

截止目前,《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已有11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日,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些优秀文章,以飨读者。也欢迎更多读者,依据刊物征稿启事,撰写稿件。

祝贵耀老师的这篇文章首发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10期。

《小学教学设计》2022年第4

作者简介

祝贵耀

浙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二十五年孜孜躬行,用心做好一件语文事:静心于比较体味阅读教学、潜心于时事漫画习作教学、醉心于文言启蒙(诗词)群文阅读。先后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杰出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市教育领军人才、市名校长,县劳动模范。

内容摘要:基于语文要素突破的群诗主题阅读,力求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从要素的“发现——感悟——习得”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改变以往诗歌教学中“语文要素”可有可无的怪状,让语文要素在诗歌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自在生长。本文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谈谈如何以要素实践化为目标推行群诗主题阅读的“三读三比”策略。

关键词:单首品读;分类比读;语文要素;群诗主题阅读;古诗三首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架构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同时又注重单元内外的衔接与发展,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可操作的语文素养训练与培养的序列。把“教材”变为“学材”,让教材的“例子”作用发挥到最优化,就要让要素真正的被确认、被激活。而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语文要素”常常可有可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文素养”与“诗歌教学”之间的关联远不如其与“人文主题”来得紧密,教师会更自然的关注其与“人文主题”的统整;另一方面在一般认识中“语文要素”的渗透与落实之责应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诗歌教学更偏向于渗透语言积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但从笔者近年的实践研究来看,诗歌教学也完全可以与“语文要素”之间建立起柔性联结,将隐性的关联显性化,形成立要素、守要素、得要素的单元统整意识,从要素的“发现——感悟——习得”的过程中组织群诗主题阅读教学,让语文要素在诗歌学习活动中实现质的突破。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语文要素”,在群诗主题阅读的过程中更自然落地,更自在生长?

一、由单首“图式理读”走向“首—首”的关联比读

1.图式理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且是一种发了狂的喜。“喜”从何来?诗的第一句给出了答案:“剑外忽传收蓟北”。“喜”作何样?诗的字里行间,都能捕捉诗人喜不自胜、欣喜若狂的样子。以“喜”为核心,可以梳理一张含神态、动作、语言的人像图。图上有“涕泪满衣裳”和“愁何在”的初喜,看见诗人神态;图上有“漫卷诗书”和“放歌”“纵酒”的狂喜,看见诗人动作;图上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道喜,看见诗人的语言。通过进入这些扑面而来的描写,学生可以痛快淋漓地体会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内心。这是第一张“喜图”,可以将此编制成一张思维导图,填填读读,读读想想。

第二张图是一张行程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品读时,打开地图,逐一定位,再量一量,算一算,即使以现在的“中国高铁速度”,可否“即”“穿”,“便”“向”?那么你能体会杜甫的“时光任意门”里藏着的秘密吗?两张图,一张显性,把内心“喜悦”都写在脸上;一张隐性,把内心“喜悦”都藏在行程里。

2.“首—首”关联比读

  在群诗主题阅读中,从一首到一首的关联比读,有许多内容选取的角度,比如诗人的角度。本单元的三位诗人王昌龄、陆游、杜甫,都是诗坛大咖,三人共入选统编教材11首诗(如下表),约占教材古诗篇目的十分之一。从这些诗里,如何选取关联比读的诗篇呢?

读《从军行》时,可以选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然就选取《示儿》;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选《春夜喜雨》。《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与诗的比读,一眼就懂,自不需多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何可以选《春夜喜雨》呢?读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大概就一目了然了。

师:这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的春天,那年杜甫52岁了。两年前的春天,也在成都的这个草堂,他听一场春雨,写下一首《春夜喜雨》。

(生齐读)

师:(指着诗题上的“喜”字)诗人因何而“喜”呢?请学习小组带着这个任务展开阅读与讨论。

(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巡视指导)如果你们小组只找到一个“喜”的理由,那才刚刚合格哦。

(生继续开展小组学习讨论)

随后是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发现与体验的“喜”,主要是“知时节”“润无声”还有“花重锦官城”。这时,教师追问:

师:联系两年后诗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平定,诗人听春雨润万物,他内心之喜又是什么呢?

生:他的喜是因为春回大地,他盼春之暖可以给老百姓带去希望。

生:他的喜是看见了锦官城繁花似锦,也期盼新的一年了大唐能够也如锦官城这般美。

师:闻春雨之“喜”,是一种期盼,一种希望;闻收蓟北之“喜”,是一种奔赴,一种共享。如果给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加一个字,你会怎么加呢?

整个环节,紧扣“体会人物内心”这一语文要素,达到诗歌教学与语文要素发展的共生。

二、由单首“演式对读”走向“首—类”的迁移比读

1.演式对读

陆游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他已退休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看宋光宗赵惇只知压榨百姓,并无半丝半毫抗金复国之意,心中百感交集。诗的前两句怀念北方沦陷区雄伟壮丽的河山,后两句刻画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心愿。

品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抓住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的神态与动作,通过情境的创设,请学生扮演“遗民”这一角色展开师生对读:

师(陆游):昏懦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你们遗弃在这儿,我看见你们泪流满面,你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遗民):(             

师(陆游):唉!遗民泪尽胡尘里——

生(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陆游):一年又一年,你们的流着眼泪,翘首南望,可曾见过南宋朝廷派来的军队啊?

生(遗民):(             

师(陆游):唉!遗民泪尽胡尘里——

生(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陆游):一年又三年,任凭金人铁蹄蹂躏,任凭你们泪尽胡尘,王师依旧杳无音信,你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遗民):(             

师(陆游):唉!遗民泪尽胡尘里——

生(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怎样的“泪”呀?起先可能是担心、害怕,然后可能就是悲伤、痛苦,后来可能是企盼、希望,最后可能只剩下辛酸与绝望。但是,即使是“泪尽胡尘”,遗民依旧“南望王师”。因为三万里黄河依旧奔腾入海,五千仞华山依然高耸入云,所以哪怕是“绝望”,遗民望了一年,又望一年!在这短短的四句里,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痛恨,对卖国朝廷的失望,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都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共鸣,共振。

2.“首”—“类”迁移比读

《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清人叶燮曾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2]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一首到一类的迁移比读,达到“体会人物内心”,并非一件难事。需要突破的是诗人内心表达的“一致性”,以及捕捉诗歌中对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的“比照度”。

比如,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迁移至他的爱国诗篇,需要融合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点,完善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聚焦这一个类别。陆游存世诗作九千三百多首,除了大量坚持抗金、抒发报国之志的诗篇外,也有部分描写田园风光和情感生活的诗篇,比如《游山西村》《沈园二首》等。此处,要聚焦其爱国诗篇这一类。

二是丰富这一个类别。陆游的爱国诗篇中,有的直抒胸臆,比如《书愤》《观大散关图有感》,以及他的绝笔诗《示儿》;有的简洁抒情,比如单元中的这一首,还有《哀北》《北望》等;还有的托物言志,陆游尤爱梅,写了大量歌咏梅花的诗词,自称其为“花中气节最高坚”,一首《卜算子·咏梅》广为流传。

三是内化这一个类别。在这里就要紧扣诗人爱国之心,从不同的诗篇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去体验诗人内心感受,并形成阅读共情,内化为自己的情绪实践和心灵感知。比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内心独白式语言表达,还有《北望》里“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的反诘式的扪心自问。

四是将这个类别与生活建立联系。诗是古代的诗,诗人是古代的人,但诗人和诗传递情感却是当下的、鲜活的。迁移比读的最终目的是情感的落地生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未来世界建立纽带。在这里,就是要引导与培养有中国心和民族魂的现代人,成就儿童的诗意的人生。

三、由单首“辨式问读”走向“类—类”的统整比读

1.辨式问读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一首《从军行》(其四),前两句诗人先用广角鸟瞰——青海长云暗雪山,再用长焦聚焦——孤城遥望玉门关。与其说这景是作者“遥望”所见,不如说是作者心中所见。并由这心中所见之景,升腾起一种由内而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禁想起四年级上册所读王昌龄的《出塞》(其一)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初心不改。另有本单元“日积月累”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征人的哀怨与悲凉。

由此,在品读《从军行》时,预设三问三读,叩击诗人内心:一问,龙城飞将不在,你又何必“不教胡马度阴山”?百战金甲已穿,你又何苦“不破楼兰终不还”?你读懂诗人内心在想什么呢?再引读“一片冰心在玉壶”。二问,为国安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难以到孤城,你怨不怨呢?为民平安,“春风不度玉门关”,也难以到孤城,你怨不怨呢?读懂诗人内心在想什么呢?再引读“一片冰心在玉壶”。三问,如果你来到玉门之外、孤城之上,你想对今天的戍边战士说些什么呢?再引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带着思辨的三问三读,形成一条情感共鸣的主线,不断敲击和叩问学生的内心,同时也不断敲击和叩问诗人的内心,达成语文要素“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主旨。

2.“类”—“类”统整比读

从诗歌分类角度而言,很难把本单元的这三首诗归到哪一“类”里。如《从军行》一诗,常归属在“边塞类”,但另外两首显然不是。但是以要素突破的维度来说,这三首诗都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可属通过人物言行表达人物情感的“爱国类”,这也非常吻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从“类”到“类”,就是要让语文要素有核、有序、有联的发展,用教材统整的意识(见下表)关注要素的前勾后连、连点成线,同时把握好同一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发展梯度,确保实现“学”的整合性、可持续性。

发现这四个单元的连贯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统整比读。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对于情感的比读,学生更有直接感知的心理体验。因此,围绕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原核,在“体会人物内心”这一要素共生点上,创造性地推进由“类”到“类”的统整比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生成学习的意义。

总而言之,语文要素不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语言和思维、审美、文化等因素的多元共生,可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互为支撑、协调发展。而在单元统整之下的要素突破式的群诗阅读,还要兼顾“三要”:

一要号思维的脉搏,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诗主题阅读更要善于运用分析、整合、思辨等多种思维方式,以实现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思维的广阔性,而同样具有如此思维表现力的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另外,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黄河远上白云间”等。

二要亮审美的眼睛。唐诗,宋诗,两种不同的美:一个重情辞,嚷者无心,心贵空灵;一个重气骨,想者有意,意在理趣。如本单元中两位唐代诗人王昌龄和杜甫,一位是“诗家天子”,他的内心之美,就在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初心不改;一位是“诗圣”,他的内心之美,就在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之心。本单元中还有一位宋代诗人陆游,他是印象中唯一被冠以“爱国诗人”称号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内心之美,就在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报国之心。围绕着“诗人内心之美”展开拓展研读,让诗歌之美浸润学生之心,陪伴学生开启美的历程。

三要触人文的心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强调:“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3]入选教材的古诗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研读可以是“向英雄致敬”,也可以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词浅而情深,言近而旨远。“慢慢走,欣赏啊!”就一定看见属于中华的文化自信!

朱光潜说:“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4]把这句话借用到群诗主题教学上来也是一样的道理。群诗主题阅读主张在适合的时候,读适合的诗;在有趣的时候,有趣地读诗,就需要“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生趣领略的是诗词诵读中要素突破的快乐,生机积蓄的是诗词诵读中生命成长的力量。

一句话,让人生与经典相伴,让经典成就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壮亚芬.从“不求甚解”趋向“当求正解”[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浙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亭桥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