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上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笔记

2023/2/2 9:04:44  阅读:16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朱煜讲课 ,作者沪上恕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笔记

执教|朱煜  整理|嘉婷  

单元目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 “之”

(师板书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指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之”,读读两个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讲解:读起来语气上的区别,文言的句式读起来更舒缓。

2. “崛起”

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雄起,站起来,再次强大。

师讲解:崛,山字旁,像一座山一样耸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 轻声读课文

2. 学习词语

光耀门楣 清晰 效仿 惩处 轧死 肇事 劝慰 训斥 屈辱

1)读读词语

2)理解意思,学生回答:

效仿:模仿,仿照。

门楣:楣,木字旁,门框上的横木。门楣的大小与社会地位有关。

光耀门楣:让自己的家族很有地位,很光彩,很有荣耀。

肇事:惹了坏事。

3)分析易写错的地方

耀,羽字没有勾。

楣,下面是个目。

辱,上下结构。

4)再读词语

5)写字指导

肃,笔顺:先写撇和竖,再写中间的八字。

胸,与身体有关,月字旁,右边里面还有一个凶。

自己选两个容易写错的,写一写。

三、精读课文,学习概括

1.简介周恩来。

2.单元目标:把事情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

本文一共写了三件事。复习如何归纳主要内容——用“谁干什么”的句式。

(一)第一件事

1)概括

① 谁干什么——生:周恩来对校长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 加上时间——生: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对校长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 加上原因——生:在修身课上,魏校长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④ 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谁干什么,加时间,加地点,加起因,加结果。

2)精读

① 周恩来回答时的状态如何?

——生:清晰坚定(板书)

② 齐读:第5-6自然段。

③ 别人说了什么答案?

——生:为家父而读书。理解:家父就是爸爸。

——生:为明理而读书。理解:明理就是明白道理。

——生: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④ 分角色读对话:三位同学,随机点一位同学演周恩来,老师扮演魏校长。

⑤ 魏校长听了,有什么反应?理解:为之一振

——生:齐读第7-9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完整读第一部分:1-9自然段

* 当效此生:应该效仿这个学生。

* 抱负:指远大的志向。

2. 复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继续读文,练习概括

当时清朝刚被推翻,周恩来跟着伯父离开家乡去东北学习,发生了两件事。

(一)第二件事(耳闻)

1)快速默读,归纳第二件事情。(第11-14自然段)

2)练习概括

① 谁干了什么?区分:随回家探亲的伯父去东北,不是最主要的。

——生: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

② 加上原因?引导:周恩来听到了一个信息,所以他疑惑不解。

——生:12岁那年,周恩来听到伯父说:“不要去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玩。”周恩来疑惑不解。

3)小结:这件事是周恩来耳闻的。(板书)而下面这件事是他?——目睹的。

(二)第三件事(目睹)

1)读懂

① 齐读15-16自然段.

② 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气愤、愤怒……

③ 再读15-16自然段,读出气愤的感受。

④ 梳理人物

前两件事中出现的人物:周恩来、魏校长;周恩来、伯父。

这件事中出现的人物:外国人、中国女人、中国巡警、路人。

⑤ 这四种人都可以反映一个词:中华不振。任选一个人来说明。

——生:中国巡警在中国不给中国人撑腰,反而帮外国人,看出“中华不振”。

——生:路人紧握着拳头,谁也不敢怎么样,说明很害怕外国人,看出“中华不振”。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横冲直撞,轧死了人还理直气壮,看出“中华不振”。

——生:中国女人的亲人被逍遥法外的外国人轧死了,也没有人能帮她,看出“中华不振”。

——生:路人知道中国人被外国人压死了,他们愤愤不平却无能为力,由此看出“中华不振”。

⑥ 再次读第16自然段。

2)概括

① 周恩来干什么?在这里是“看到了什么”?

引导:重要的人物是谁?中国女人。只要说“中国女人”就可以,其他人可以省略。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周恩来感到很愤怒。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感到愤愤不平。

——生:周恩来看到中国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无处说理,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几个字的沉重分量。

② 用哪个词形容他的心情?

——生:愤愤不平。(板书)

三、梳理板书,写作思路

1. 看板书,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中华不振”出现了两次。

师评:前后是呼应的。

——生:耳闻这件事时,周恩来疑惑不解;目睹后周恩来才愤愤不平。

师评:你发现了两件事前后的关系。

2. 引导:第一部分和第二、三件事,真实发生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生:第二——第三——第一。

3. 小结

第二、三件事情是起因,因为听到了,看到了这样的事,所以才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第一件事是结果。

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在自己讲述时,可以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也可以先说原因再说结果。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