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是丁老师。今天我执教了这节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主办方给我的命题课。
说起来也非常有缘分,好像是冥冥之中我就要上这一节课。我在周恩来的家乡工作过很多年,自己原来的教室里,后墙上方的标语或是侧墙上肯定有这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实不用说什么,孩子们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那个时候,我经常会带学生去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我还编了读本,有周恩来几乎一生的故事……
补充这样一个背景,就是想说我对周恩来这个人物有着非常深沉的感情,这个感情带到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小伙伴们和我说:“丁老师,这个是特别激昂的,你要不要配点激昂的音乐来渲染一下现场的气氛?”未尝不可以这样做,但我又觉得未必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一种情感可能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字里,即语文的学习最终要落到课文的语言文字里。就像我们在教室里悄悄地、静静地读书,交流我们对文字的感悟,这就很好。或许是因为工作了这么多年,或许是我刚才说的这样的一些经历,让我选择了一种很朴素的教学,我也喜欢这样简简单单去教好一节课。
顺着刚才的教学思路,我再往下说。有的老师一定会问:“丁老师,那你的第二课是做什么呢?”我先说说如果是在我自己的班级,这一节课之后,我紧接着会干什么。我们中午有写字课,我会教两个字:一个是严肃的“肃”,还有一个是“赞”,就是魏校长连声赞叹的“赞”。“赞”有一个笔画竖提,右边是竖弯钩,这个区别我会讲一下。另外,这个“肃”是一定要教的,虽然是四年级了,我们强调自主识字,但是有的字你不教,孩子真的一生都会写错。现在有很多成人,严肃的“肃”写的都不是那么准确,特别是笔顺,下半部分应该是先写外面的撇和竖,再写里边的撇和点,我们大多数人写的是反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要教给孩子。
但是,我现在教生字基本上是采取另外一种办法:让班级的写字特别好看的小老师来教,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想办法去了解这个字要怎么写,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因为我是从一年级跟班跟上来的,今年已经教到三年级,计划是要跟到六年级结束,我特别能够清楚地知道孩子们在写横、竖、撇、捺这样基本的笔画,以及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当然,有很多老师说我们这个地区没有写字课,那就可以做一点调整。比如刚才的第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放到第二课时来讲,余下来的时间用来写写字也是可以的。这样就变成我们走进魏校长的那节修身课,然后会解决很多字词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件事情里生字词是最多的,刚才我们讲的光耀门楣呀,还有严肃、清晰、赞叹、当效此生等等都可以去解决。
那么按照我现在的教学思路,第二课时做什么呢?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今天中华已经崛起,不再像一百多年前那样任人欺负了,那我们今天的少年为什么而读书?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有必要在班级做一些讨论。而且我们的书后练习也是这样要求的: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要写清楚理由。不知道我们在落实的时候会怎样去理解这个“写清楚理由”,主要是落在一个“写”上,还是落在一个“说”上呢?我觉得都需要,所以最后这个小练笔其实是很花时间的。那时间从哪里来?我想要放到第二课时,作为重点的目标去落实。我自己很注重听说读写当中的“说”,因为我最近也在和校长一起申报江苏省的十四五规划课题,我们的课题就是以“说”为主线,来构建语文的新图景。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说”字?因为在听说读写这几个能力当中,大家想想,哪个是我们练得最多、花的时间最多的?是不是“写”?还有一个“读”,读和写。我们还会说,读和写是语文的两壁江山。但是花了这么多力气,写的怎么样呢?我们依然会发现孩子不会写作文,孩子写作是无序的,或者说是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去聊。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我的朋友朱煜老师说的特别好,他说,写作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应该出在阅读课上。阅读课上我们或许没有写,但是我们有说,我想,真正说得好的也能写得好。那么这个小练笔,第一步落在“说”上面,孩子要充分思考,充分交流,表达自己读书的愿望,如何去立下自己的志向。在这一课里边,周恩来立志有一些原因,那我们的孩子在说的时候怎么把理由说清楚呢?这也是一个点。这个理由可以是条目式的,也可以是叙事式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有人说抒情,也是可以的,没有规定。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发现自己最擅长怎样说清楚,可能是叙事,就像这篇课文一样。这些工作我们都要去做。
说到“说”,我们回到今天的这个课时上面去。这个课时里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指向工具性的目标,就是课后练习的第一个: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可别小瞧了这样的一个要求,我们平时可能会怎么做呢?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我所见到的是两个情况。一种是请好一点的同学站起来说,他说的很顺利,马上就说过了,似乎全班同学都会了,然后就继续蜻蜓点水。那我想问问,如果我们来测试一下,让一个班的孩子都来说一说,他们能不能通过一节课,把课文讲了几件事,以及这篇课文讲的什么主要内容说清楚?我觉得一定有很多孩子是说不清楚的。说不清楚表现在哪里?第一个,就是受三年级的详细复述的影响,那个详细复述的惯性太强,孩子会把事情所有的细节一股脑说出来。这还不够,有的聪明的孩子还会自己添加细节。还有一种情况,很真实,我听过两三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在这个地方卡住了,愣是说不下去,要么就是说的太具体了,要么就是没有说到点上。老师就不停地进行操练,换一个来说,再给方法,再换一个来说,甚至花了十几二十分钟才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都是有可能的。这个再正常不过了,真实的课堂就是这样。
怎么办呢?怎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说清楚这些问题,把这个最重要的目标落实下去?想来想去,我想到了支架。大家都会说支架,但这个支架和神话单元的支架有什么不一样?在神话单元里,“起因、经过、结果”可以用来说事情。这个单元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用“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难度。我自己试了一下,挺难说的,如果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还指望孩子能说清楚吗?我就紧贴着这个单元的总目标,这个要素,抓住主要人物、时间、地点,来说清楚一件一件的事情。
其实我在教学的时候是分层的,这是第一步,先找时间。依靠时间,界定时间的变化,把发生的几件事先梳理出来。然后,除了周恩来以外还有哪几个关键的人物,这个在刚才的阅读要求当中都已经提出来了,学生找到了魏校长、伯父、女人。其实第三件事情非常复杂,里面有很多人物,但是我们在讲主要内容的时候不必去纠结这么多的人物。我在后面处理了这个问题,在这儿没有必要去纠结。一旦纠结到这么多的人物里边,孩子就会说不清楚讲了什么事情,混在具体的细节里出不来,没有办法去表达。这样把它做分解之后,孩子再来用这样的支架说说。
我的要求是,“新学年开始”发生了什么事,“十二岁那年”……其实我在点评的时候还是非常关注学生有没有用这样的支架,比如时间他有没有说,周恩来以外的那个关键人物他有没有说,因为两个人物之间才能发生事情。孩子说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特别巧的是,有一个孩子在说第三件事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他把课文的最后一句“所以才作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带上去。我正好就抓住这个资源——有一个同学说到了这儿,那我把这个地方放出来。这个是我的预设,是我下一个环节的一个想法——这篇课文是倒序,我怎么告诉他们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就是这一句话,从这里回头去发现这几件事情它真实的顺序是什么。孩子一下子就发现了,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二三一)来写的。
三件事情说过了,顺序也知道了,下面再来做一个整体上的编织。这个要求你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按真实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也可以按课文本身的顺序。我请了同学说,两种顺序都有。第二组同学在说的时候是按课文的顺序,但是把事情说的比较孤立,就是把刚才的三件事情简单相加,来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还不够,要往前再推一步,我就追问,在第一件事情结束之后,还可以怎么说,才能让我们理解——哦,原来是这样?很快就有一个同学补充了,说在“新学年开始”这里添加“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原来是十二岁那年……”我觉得这个女孩补充的特别好,全班同学也理解了。连起来说一说,不是一加一加一,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们之间发生联系。后来我又补充了一个,假如不在那里添加,就像课文这样在最后,也要把它说明白。到现在为止,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在教学设计当中就非常清晰了,这是我们第一课时的一个关键目标,可以作为第一条,是一个工具性目标。
第二条其实就是人文情感方面的。在这个上面,我想要讲究一个度。可能我不需要告诉孩子,周恩来满怀怎样的愤怒、激情,立下了这样的鸿鹄之志,我们还是需要在不断的朗读当中、在给出的问题支架当中、在交流当中,慢慢地明白这个问题。比如说,我聚焦了二、三件事,十一到十六自然段,他们自己去画出中华不振的语句,做一做批注。大多数同学画的是第十六自然段,这是正常的,第三件事最难,人物最复杂,也特别悲惨。但是在交流的时候,我还是要想办法去聚焦,所以我当时说,有很多的同学都圈了十六自然段,有没有其他地方的呢?言外之意就是其他地方可能不太引人注意。有的同学就说了“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这个地方孩子最有话可讲,凭什么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就没地方说理呢?怎么就不能说理呢?心里非常的疑惑,也很愤怒。伯父的这一句话“中华不振哪”,我指导了朗读,不是一定要抬高声音,我觉得前排那个孩子读的挺好的,“中华不振哪!”叹了口气,非常无奈,没有办法。为什么不说了呢?越说越难受,心里沉重。在这个情况下再去读这句话,还是能够读懂,理解的。
接下来有一个同学,他找到了这样一句话,班级很少有同学画这句话——“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他发现全是外国人,然后说了一段像绕口令一样的话。我知道他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这儿怎么都是外国人呢?外国人特别热闹,我们怎么就冷清呢?是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们呢?悲惨啊、不幸啊、冷清啊,别人强大,我们弱小啊。这个点我觉得找得特别好,我们就聚焦了这个部分。这个部分我还是采取分层的办法,因为人物多。发生关系的主要有这么一些人——女人、外国人、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第一层我先把这个理清楚了。然后到第二层,我带他们读了几个关键的词——惩处,训斥,劝慰。有的孩子读的不够准确,“惩处”前后鼻音不分,我们多读了两遍。接下来我又问了一个问题,我说,惩处了吗?训斥了谁,劝慰了谁?这两个环节是有关系的,他说中国巡警没有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了中国女人,围观的群众也只能劝慰这个女人,敢怒不敢言。表面上我就是读几个词,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两个环节也发生了关联,把这几个人物用刚才那几个词语串联起来。我们在第一遍讲述事情的时候,只是讲这个女人的悲惨遭遇,没有深入这些细节的关系,这个关系网我在这里细读时把它理清楚了。
接下来,有很多同学会关注这样的句子(围观的中国群众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围观的中国群众怎么样?为什么?凭什么?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的背景是这样,当时的中国太弱了,所以才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一幕。此时的周恩来既心痛,又愤怒。再让孩子说说,周恩来心中有一团燃烧的烈火,他到底在想什么?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愤怒上,痛定思痛,还要怎么样?孩子说出来了,基本是说要去读书,要报效祖国,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此时我们回到第一件事情,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非常动荡。这些孩子们不太懂,但是我在上课前请他们班的老师让他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想应该还是有一些孩子知道,在这儿也不必多讲。因为在我看来,怎样才叫读懂一篇文章——你不可能在此时此刻把所有的事情都搞明白。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当下把它搞得多么明白,而是要让孩子有一生的精力不断地去回读这些故事,去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自己慢慢会懂得的,所以我也就是一带而过。青少年内心迷茫,未来是什么样,他们不知道。魏校长亲自给他们上了修身课,讲立命,讲到动情处就问了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就做出了这样响亮的回答。当别人说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的时候,周恩来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读了两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此坚定的,励志的声音是要多读两遍的,正好也是课文的题目。
接下来我又往前讲了讲,因为课后还有一首诗。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结合这个诗,结合背景,来理解他立下志向的原因。第二课时还可以多读一读这首诗,我在这里就是一个引出。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1917年,他十九岁时到日本去留学,写了这么一首诗。因为孩子可能不太懂,他们读一句,我来讲述一句。我们浅浅地感受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份量,在他一生当中的践行。
这个课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向工具的;另一个是人文情感的。我想,还是通过朗读、通过交流、通过问题讨论、通过我们不断的对话、通过课后资料的运用、课前资料的穿插补充……这些途径,让孩子慢慢地去理解这类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我非常喜欢日本的一种教育,是我多年前在人民教育上看到的,叫“立志教育”。我们这儿也有这样的教育,但它不叫立志教育,可能不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来做。所以我觉得这堂课也是一个立志的教育,我们有必要在第二课时花很多的时间在这个练笔上。但练笔只是一个结果,它的过程,练笔之前的说、练笔之前的想、对于自己的读书、对于自己当下的思考,才是特别关键的。当然,在练笔的时候要用上今天所学的这些方法,如何用事件去说理由,如何把几个事情串联起来,这些关系都要理好。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