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上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023/2/2 9:02:39  阅读:133 发布者:

四上第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执教:丁丁老师

一、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是山字旁,原本指山崖突出。“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崛起”就是?(兴起、振兴。)

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二、认读词语,初读课文,梳理几件事

1.课前,你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你能读对、读懂吗?先看这两个——

第一组: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

谁来读?

这两个“振”的意思一样吗?哪个“振”和题目中“崛起”的意思接近?

第二组:修身课  光耀门楣

这两个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谁来读?

读文章的时候,遇到有些陌生的词,就要有好奇心。有没有人通过猜一猜、查资料等方法弄明白课文中这些词的?

交流,师出示“光耀门楣”。

2.之前我们学过概括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示单元篇章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把时间、地点和事件中的其他关键人物圈出来。

(生默读思考、圈画)

3.交流

你找到了几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说说看。

师出示标注

:如果课文写了几件事情,借助时间、地点和人物所做的事,就可以把每件事说清楚。我们来试试看。

(根据示意图,请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文中第一件事写的是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一句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生读)

咦,你发现了什么?(梳理因果)

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也可以按课文的顺序说,自己先练一练。

(生说,点评)

三、精读“中华不振”

1.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中华不振”(板书)什么叫做“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画出“中华不振”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生自读,画句子,批注)

2.交流、深化。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自己的地盘,为什么还要绕着走,遇到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板书:疑惑)

伯父这样回答——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伯父没有说出的话,可能是什么?(生说)

周恩来有没有目睹,中国人遇到麻烦真的没有地方说理?

2)出示第16自然段

这件事比较复杂,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外国人,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群众)你能不能从这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用他们的行为来说明中华不振?

(引导从不同角度说)

训斥了谁,惩处了谁?本应该训斥谁?惩处谁?

点评:国弱被人欺,亲人被汽车轧死却没处说理,状告无门,这是多么悲哀啊!

出示: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

这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把苦水、愤恨埋在心里。(指导朗读)

补充资料:实际上沦为租界,说是租,其实……在那里做什么,告示牌上赫然写着:闲人不得入内。租界,27个。日本俄国混战。

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周恩来的痛心吗?愤怒吗?怎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他心里想……

交流,点评:是啊,目睹了这件让无比痛心的事情,“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在少年恩来的心里有千斤重。正如他看到日俄战争的遗址后发出的誓言: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

出示: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

四、讲述:立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底,中国社会激烈动荡,辛亥革命,青少年困惑迷茫……魏校长亲自上修身课,题目为《立命》。我们一起走进魏校长的修身课,去读懂少年周恩来立下的鸿鹄之志:再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一路求索,17岁那年,他离开南开中学去日本留学,他的信念从未动摇。(出示课后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读一读,说一说。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