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北京的春节》的陌生感中寻找教学突破口

2023/2/2 8:34:14  阅读:14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书写教学人生 ,作者沈海燕

在《北京的春节》的陌生感中寻找教学突破口

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地方不同?

2.这是一篇类似于记流水账的文章,为什么读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

3.北京方言的特征。

年底来备《北京的春节》这一堂课,再适合不过。我们所要经历的“春节”与老舍先生这篇文章中的“春节”给我们带来多少陌生感?

《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写作于1951年,与我们现在相差71年,无论是经济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都相距甚远,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因这些变化而产生陌生感?

第一自然段: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不知道老师读这段话是什么感受,首先从知识学习上我们需要界定破折号的作用,在这里起着解释说明。解释为什么说这种特制的粥为什么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

这里就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农业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第二,为什么说这种特制的粥会产生自傲的情绪?

据百度介绍“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在西方传统的发展理论中用以代表工业社会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时又称传统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是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形态。

特征

与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特征大致归为: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换。

②社会管理原则是家长制,人治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

③竞争机制不健全,生活节奏缓慢,因而,社会的变革也非常迟缓。

然而,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保持有一种顺应的关系,因而人们拥有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或生存空间;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人情味浓厚;节奏舒缓的生活使人较少心理的紧张和精神的压抑;伦理型的规范对于抑制一般性的越轨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农业社会的经济

农业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社会的农业是指原始农牧业,称为第一层次的农业。原始农牧业是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以简单的手工农具为设备,靠天吃饭的农牧业。当时的手工业,如:手工纺织、制陶、打铁、铸铜等是工业社会的雏型。18世纪以前的几千年,人类社会都处于农业社会。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来解读这个问题?这需要我们思考一下,采用哪些手段来化解这种知识与经济领域的陌生感。

在《北京的春节》中,还有许多让人感到陌生的地方:泡腊八蒜、货摊子、腊月二十三的习俗、庙会这些在我们当地不是常见,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陌生感,如何解决这种生活方式上的陌生感呢?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语言文字的陌生感。老舍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运用了许多北京方言“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理解文字的陌生感应该相对简单,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提倡普通话,为什么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因为方言产生陌生感,反而让读者感觉真实、朴素,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能用方言写文章吗?哪些方言能够对文章的色彩起到强化作用?

与陌生感相对应的还有这篇文章的写作方式,这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记叙北京春节的特征,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一种或两种时日的风俗,有点像流水账的形式,但是为什么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十九,这么大的时间跨度却并没有给我们数萝卜下窑的感觉?在写作技巧上作者采用详略结合的方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这五天,用详写的方式来全景介绍北京的风俗,其它几天选择几个来写,用人物行动来展示。这种创作手法,学生可以直接借用吗?

当我们真正去读一篇文章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知识储备去进行学习,哪些可以简化,起到引导思想发展的作用?唯有切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