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理解
以宏观的人文角度来理解单元的学习价值,涉及的概念有“童年”“往事”“记忆”等,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大概念是:“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童年的记忆是宝贵的。”
以围观的学科视角来理解单元的学习目标,涉及的概念有“文章的思想感情”“重点部分”“内容安排”等,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
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策略和语言来表达,掌握和熟练运用具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可以指导我们自己的写作表达。(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两个维度的大概念,分别指向的核心问题是:
童年为什么总是令人难忘?
人们如何用文字回忆和记录自己的童年故事?
核心任务可以设计为: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童年故事集。
在这个童年故事集里,要包括古诗词中的童年时光、文学作品中的童年故事或者作家的童年故事、长辈的童年故事和自己的童年故事(“那一刻,我长大了”)。故事集里还包括推荐阅读的有关童年的整本书推荐。同时这本童年故事集还可以收进五年级上学期的创建的童年博物馆中,丰富童年博物馆。
1
1300字,聊明白《祖父的园子》如何教学
文/李竹平
单单读课文《祖父的园子》,而不考虑它选自《呼兰河传》,这篇文章带给读者的,就是孩童眼里最纯粹的幸福时光了;
如果读了《呼兰河传》,那就会更加强烈地体会到,这是作者心目中最宝贵的幸福时光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体验过在园子里嬉戏的快乐,对萧红笔下的景象感到亲切,所以更容易与文章表达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又或许,谁读了这样的描写——只要是懂得字面意思的,都会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份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巧合的是,当我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同样是农村的老师发来微信消息,正好说的就是《祖父的园子》。她觉得,农村的孩子,不爱动脑筋,理解这篇文章有困难,体会不了这篇文章表达的感情。这是我甚感疑惑的——这么一篇语言浅显,情感单纯而鲜明的课文,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困难呢?何况,文章正是以儿童视角来抒写的啊!
我当然是曾经和学生一起学过这篇文章的,经验也告诉我,学生读这篇文章,是很轻松很惬意的。
你看,这个大花园里,动植物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小萧红活泼淘气,无拘无束;祖父慈爱温暖,不急不恼。只要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只要把自己想象成“我”,就可以置身这个大花园,享受在大花园里的自由和幸福。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来自哪里呢?目前,我还没想明白。
这样一篇文章,我会带着学生怎么阅读欣赏呢?方法实在是简单,就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一遍或两遍,想圈圈画画,就圈圈画画,想批注点什么,就批注点什么,然后,围绕一个问题交流分享,品读欣赏。
哪个问题呢?——读完这篇文章,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在你脑海中留下了哪些印象?
问题只是引子,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也不是学习目标的落脚点,而是抵达目标的桥梁。目标是在字里行间徜徉,体验萧红通过具体描写的景象和叙述的情景,以及那特点鲜明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快乐、自由和幸福,并把这样活泼的文字读进心里去。
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换成填空的方式: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萧红笔下的大花园是一个( )的地方,她在大花园里度过的是( )的时光。
如果有什么文字表达的秘密是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的,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比一下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15-17自然段对大花园里景象的描写,就会发现,开头三个自然段,虽然作者眼里大花园中的动植物都是可爱的、生机勃勃的,但比起15-17自然段来,明显少了份灵气,少了份童真童趣。为什么呢?因为中间写的是小萧红在园子里跟着祖父一起享受的幸福时光。这份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觉,都投射到了眼前的事物身上,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生趣了。
是啊,这是从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片段。如果将片段放进小说的整体语境中去,还原到原文中去,就会发现,课文里表现的这份自由和幸福,并不是单纯的、惬意的,而是回忆中的“亮色”,是令人怀念但不会再拥有的幸福和自由,是已经逝去了的——尤其那个宠爱、呵护自己的祖父,早就离去了。所以,结合“阅读链接”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更丰富的信息中产生新的发现,对课文有“新的体会”。仅仅止于“新的体会”吗?我觉得不妨让“发现”清晰化,让学生明白,片段往往是不能准确地反映整篇的,“断章”往往是取不了完整之“义”的。这对启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很重要的。
至此,引导学生去读整本书,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无需再加赘述。
梳理下来,学习这篇课文,不过三个板块三个层次而已。
2
《祖父的园子》,我们这样学
文/杨瑞霞
3月8日
《祖父的园子》,我们这样学!
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祖父的园子》的学习起点,始于小任的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具体情形如下:
课堂伊始,我邀请小任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阶段的思考历程,他提到在自主学习阶段中,他首先解决了字词问题,把自己认为陌生的、难读难懂的字词进行注音并组词;其次,他在阅读课文之前,借助课后一、二题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是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
小任在说到“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时,我内心激动不已,隐约地感觉到似乎这个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的能力。
我想要求证我这种隐约的感觉,于是我打断了小任的思路,追问他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他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不觉顿立在那里,我又开始追问其他同学是否知道原因,小灏试探性地说:“他(小任)得先思考‘园子给他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去了解‘园子里有什么,作者在园子里做什么,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他(小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我知道这个回答已经是他们当时思考能力的“天花板”了,于是我请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小灏肯定,他们的掌声也代表了我的肯定。
很显然,小任提出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统领全文的主问题出自偶然,是一种混沌的知觉。
小任接着讲述自己的思路,他根据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首先,他认为祖父的园子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生机勃勃”;关于“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他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景物,如蜜蜂、蜻蜓、蚂蚱等;二是活动,如把谷子割掉,把杂草留着;三是感受,“我”很喜欢祖父的园子。
小任讲到这里,我不禁又打断了他的思路,继续追问其他同学,到现在为止,小任都做了哪些事情来帮助自己理解这篇课文?小隆说,他(小任)先思考园子留下的印象,再去课文里找哪些地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将这些地方归类为景物、活动、感觉。
“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我继续追问。抛出问题后,我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孩子们没反应,我接着又补充道:“这篇课文长还是短?散还是整齐?”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这篇课文很长而且很散。”“从哪里看出它很散?”我继续追问,小户说因为找不到中心句,所以感觉很散。能够联系已有经验谈看法,我认为是合理的。
我沿着小任的思路,请其他同学在文中分别找到描写景物、活动的语句,用“___”和“~~~”分别表示出来,我提醒孩子们,我的这一方法是给到小鞠、小宸和小菡他们的(后进生),如果你有更好的表示方法那就更好了!
通过观察巡视,我发现了这样的表示方法,具体情形如下:
我请小杜来说说这样表示的原因,他说通过读课文,他发现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园子里的景物,课文第四至十四自然段描写了祖父和“我”在园子里的活动,所以他用大括号的形式来表示,这样表示更清晰。我质问其他同学大括号这个符号我之前讲过没有,他们都呆呆地点点头,目光却不敢与我接触。
我肯定了小杜的做法,请他回去,换小硕上来。小硕说他划了这些语句,如“祖父铲地,我也铲地......”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我说萧红写得如此美妙的文字,却被你读得支离破碎,这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时候不应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享受文字所带给你的美妙的感觉嘛!听我说完后,他们略有所思地点点头,仿佛瞬间感觉到了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于是昨天的语文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祖父和“我”在园子里的活动,读出“我”快活、自由的心情。
怎样读才能读出“我”快活、自由的心情呢?这个问题成为孩子们着重思考的一点,为了能够从我这里过关,他们反复练读,相互听读,并彼此支招自己是如何读出快活、自由的心情的。到了答疑解惑时间段,他们来找我过关。朗读过关的同学的共性是,他们往往读得节奏明快,在“祖父”和“我”这些人称代词上会进行重音强调,朗读的整体语调是上扬的。朗读没过关的同学各有各的问题,比如朗读拖沓,句与句之间、句中之间停顿不明显;还有的整体语调平淡,没有起伏,甚至还有同学都没有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到“锄头杆”的“杆”字时,有的孩子读一声,有的孩子读三声,我也并不着急纠正,而是把它列入了今天其中一项作业,要求他们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写清楚“锄头杆”的“杆”读几声?为什么?
随后的课堂内容,我们还是继续沿着小任的思路走,小任说他把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这三段主要描写了园子里的事物和景物;第二部分是4-14自然段,这里写的是多彩的园子,因为这部分主要写了祖父和“我”在园子里多姿多彩的活动,“我”很调皮,祖父包容,慈爱;第三部分是15-19自然段,这部分是快乐与自由的园子,因为这部分能体现出作者玩得很快活,也很自由,比如“‘我’玩儿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根据小任表述的内容,我形成了这样的板书,具体情形如下:
《祖父的园子》我们学完了,今天的语文作业是,第一,搞清楚“锄头杆”的“杆”的读音;第二,词语表中第二课的词语每个写四遍,今天下午,孩子们利用书法课写完了语文作业,把作业写得工整、美观本身也是一种练字形式嘛!
3
学习活动设计
文/朱守芬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女孩的童年往事。
(2)猜读课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蚂蚱、蜻蜓、蚂蚱、蚌壳、樱桃、谷穗、倭瓜、拔草、铲地 割草、圆滚滚、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等词语,检查朗读情况,重点指导“樱、承、瓢、逛”这几个字的书写。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祖父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3.走进园子,感受美景与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
形态美: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像小毛球、一动不动
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大花园!
(2)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祖父的园子不仅景色美,样样都有,而且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自由,难怪“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
(3)思考:祖父的园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课时
1.回顾课文,体会乐趣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六件事: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为什么?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去的却是快乐!
预设二“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作者扬起的不仅是水,更是她的无忧无虑。
不管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还是浇水,作者都是在瞎闹、乱钩、乱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2.研读课文,品悟感情
(1)再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呢?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即“祖父大笑起来”,从笑中,我们完全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爱。
(3)链接资料,理解感情。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是这样回忆祖父的笑的。“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祖父对“我”浓浓的爱,祖父的爱就像涓涓细流,静静地滋润着作者,悄悄地在作者的心中流淌。此时,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3.品读重点,感悟表达
(1)师生对读,学习重点段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仿写例句。“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4)链接资料,体会感情。
作者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因为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快乐,所以我看什么都是自由和快乐的。
这种借其他的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就叫作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
4.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拓展链接。阅读《呼兰河传》,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更深刻地体会萧红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