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古诗三首”该如何“融”在一起教?——以第一单元三首古诗为例

2023/2/1 17:53:30  阅读:25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迷恋语文 ,作者迷恋时间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单元”教学理念,旨在借助统一主题下的丰富资源,统整资源,汇聚合力。

统编版教科书在编排上就已经体现了这一理念:既设置了指向单元整体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时单篇课文也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其中,《古诗三首》就是典型代表。

编入同一课,不仅因为同属于古典诗词的体裁共性,更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和思想情感。

如果采用传统理念下单篇教学的模式,就枉费了教材编者类同的编排理念,丧失了“古诗三首”内在融通的聚合力,更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失之交臂。

体裁相同,主题相近,如此三首古诗词形成的类群文本,从本质上已然构成了一个小型单元。基于整体,将“三”融为“一”,不仅可行,而且有基本操作范式。

现不妨以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中《古诗三首》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壹:串联式诵读文本

基于古诗词文体的基本规律,诵读已然成为应然的必选动作。几乎所有的老师,教学每一首古诗时,都要从古诗节奏与韵律的角度,对古诗诵读进行一番所谓的点拨与指导。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格律变化并不大,以五言、七言的绝句与律诗为主,诵读时的策略和技法,也趋于相同。试想,教学“古诗三首”都进行诵读指导,学生只能在已经掌握的范围中摸爬滚打,内在的认知也终将停留于原始层次。

基于统整视角下的诵读指导,聚合了集中的教学契机,既可以在趁热打铁中实施从扶到放的教学层次,同时又能节约教学精力,聚焦独特之处展开针对性地指导。

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不难看出,这个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方向,编选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和唐代诗人雷震的《村晚》,都展现小孩童年的烂漫与快乐。

我们可以将这首诗同时出示,先明确其“七言绝句”的体裁特征,激活学生原始经验,回归七言绝句古诗诵读的基本要求,比如“二二三”停顿法、“四三”停顿法、三句扬四句压。教师无需过多指导,只要组织学生依照这样的原则,自主练习诵读这三首古诗。

其次,学生在初读古诗时,基本可以把握两个共性特征:1.三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儿童;2.从字面意思上都能初步感受儿童的天真与快乐。

这一共性,正是这一课的三首古诗,与其他古诗文本的不同之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常规性训练诵读之后,就可以将诵读指导的关注力聚焦在这一层次上。

既然都是描写儿童的,又都展现了儿童的快乐,那这三首古诗在常规策略的基础上,又该做哪些调整呢?学生基于自身理解和原始经验提出,在朗读时整体语调可以更加轻巧,语速也可以比常规的七言绝句更快一些……

在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尝试性的实践之后,便可以相机感受,这种诵读方法契合了诗歌的情感取向,使古诗之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贰:贯通式理解大意

古诗语言凝练,寥寥数语即展现了丰富而立体的意境,形成强烈的跳跃性,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大意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大意理解也就成为了古典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程序。

虽然每首古诗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和意蕴,但教师决不能将学生的关注力局限在所要解释的古诗上。贯通的理解方式,既包含了常规性的策略,比如借助注释;

也包含了原始经验中,与所学古诗相关的内容,比如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在了解这一组古诗特质的基础上,为理解(其三十一)助力;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三首古诗的共性特征,设置“贯通”的理解支架。

比如教师在理解三首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紧扣三首古诗的共性特点,引导学生将关注力聚焦在描写儿童的语言上,并设置统整性问题:在这三首故事中,孩子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一个问题,统领三首古诗,将原本机械地理解大意,转化成为对角色言行的关注,从而以梳理事情的方式,巧妙而柔和地理解大意。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中,可以紧扣“各当家”“未解耕织”“傍桑阴”“学种瓜”等关键性词语,理解孩童尚不懂耕织,但也煞有介事地蹲在田旁学着种瓜的样子;

《稚子弄冰》使用了大量精准的动词,如同一个个珍珠,在整首诗中闪耀着熠熠光辉,可以将“脱”“穿取”“敲”“穿”“碎”等前后顺序鲜明的词语,完整且清晰地展现孩子们玩弄冰块的过程;

《村晚》一诗中对于牧童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两个场面:“横牛背”和“信口吹”。这两个动作理解起来并非难事,可以组织学生将与此相关的其他文字,进行关联式理解。如“信口吹”与“无腔”,正因为没有腔调,牧童才是“信口吹”。

原本分列于不同诗歌、不同教学段的环节,在教师辐射三篇的统整性问题的支撑下,形成了一脉相连的教学逻辑,一个教学步骤,构建了前后贯通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板块教学合力,既解决了古诗理解的要求,又相机历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叁:迁移式想象画面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本,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小古文,亦或者是古典诗词,都堪称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

尤其是古典诗词,用词讲究,意境悠远,画面鲜明。

画面想象,自然也成为教学古诗词中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的坎。基于三首古诗相同的主题、相同的表达指向,教师可以采用触类旁通的方式,通过从扶到放的板块构建,实现三首诗教学的整合。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要求:

既然三首古诗都写童年的生活,让我们聚焦这三首古诗,看看哪些诗句特别能表现出童趣,用“”画出来。

由于学生已经对古诗形成了基本的理解,此时画面的描述,理应建立在对大意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二次解读,建构其鲜明的画面,继而运用自身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师先组织学生从《四时田园杂兴》开始,说说从画出来的语句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围绕“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未解”“学”等关键词语,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的情景,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尝试将诗句用一段话的方式描述,把画面说具体,将阅读品味转化成为表达实践,在读写贯通中品味童趣。

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诗歌画面的想象策略,尝试从其他两首诗中选择其中一首,运用学法迁移,通过理解之后的拓展补充,将想象的画面以语言描述的方式加以呈现。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童趣,在借助插图说诗意中感受童趣,在品味词语中体会童趣,最终通过熟读成诵,积累于心。

肆:扩展式体悟趣味

描写儿童的诗歌,既要从字面的表层,理解儿童的活动,也要从言语的内涵,体悟蕴藏其间的童真童趣。

古往今来,时代在发展,但人性一直都没有转变,儿童本真的天性亦是如此。三首古诗中,儿童喜闻乐见的事情、质朴纯真的做法,与当下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内在心境,更是逻辑相连、情感相通。

学习这三首古诗,不能将诗歌中的孩童,看成是具体情境下的执行者,而需要借助学生真实生活,激活自身的原始经验,走进诗歌中儿童的内在心理,形成认知共鸣,感受真实体验。

以教学《稚子弄冰》这首诗为例,教师借助“脱”“穿”“敲”等动词,引导学生想象儿童“弄冰”过程,并相机补充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的神态及心理变化,丰富自身认知:“脱”晓冰和“穿”彩丝时的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时的得意以及“碎地’时的懊恼。

“弄冰”的过程在发展,内在的情感也在变化,童真童趣既藏在外显的动作上,更藏在率真、质朴的情感之中。

经历这一案例,学生对于透过语言表象看情感的解读思维,有了初步体认,教师可以顺势而下,组织学生抓住《村晚》中描写牧童的后两句诗,借助“横”“信口”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的样子及笛声的变化,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

同样,对于《四时田园杂兴》中儿童的表现,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孩子们在桑阴下怎么学种瓜的,抓住动作描写想象还可以写伙伴们的哪些表现,以及大人们看到后的语言、神态等。

在天真、顽皮的天性面前,千百年前的儿童都一以贯之,千百年后的学生也是如此。教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类古诗的表达共性,以扩展的思维,将三首古诗规整在同一条逻辑主线上,对古诗中儿童的表现进行了深刻领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伍:整合式反刍主题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于事物的感知与洞察,对比始终是最有效的策略。统整三首古诗展开教学,既可以从正面的共性维度,开掘一“统”全课的价值意旨,还需要从对比的角度,探寻其中的不同点。

本课中三首古诗的不同点,可以引导学生从“儿童活动”“内在情感”等维度出发,在统整对比中明晰不同点,将学生思维深深地渗入到三首古诗之中。

学生在统整对比中就不难发现:这三首古诗地点不同,儿童所从事的活动也各不相同。

有的是“学种瓜”,有的是“脱晓冰”,还有的是“吹短笛”。

同时,他们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学种瓜”是模仿大人,快乐是随着种子发芽生长而升温的;

“脱晓冰”的小孩从刚开始的兴奋到后面的失落,情感是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多冷,都挡不住他的快乐,自得其乐得很;

“吹短笛”的儿童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自由自在,这是无拘无束的快乐。

教师不妨完全放手,组织学生选用一种自己习惯、擅长的方式来表现童趣,可以是自主诵读、背诵,可以为诗歌配图,甚至可以套用歌曲的旋律演唱古诗。

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所积累的描写儿童的古诗进行拓展、补充和归类,比如《所见》《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清平乐·村居》,并用上这节课所学的方法,重新再去读读这些古诗,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寻找异同,读出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发现;

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首,将其改写成小短文,或者做一份手抄报,就以“古诗里的童年”为主题进行创作。

新课标倡导“大单元”教学,其本质就在于统整同一类型的主题资源,引领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秉持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精髓,将“古诗三首”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紧扣内容特质,从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入手,形成“大整体”“大任务”的基本板块,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妙用。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