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育写作,青年教师如何成长?
2023/2/1 17:52:35 阅读:11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荣老师的有光课堂 ,作者荣翔老师
今天,分享周五在至善学院讲座时交流的话题:聚焦教育写作,谈谈青年教师成长。
问:
从哪里开始?
我们说万事开头难,教育写作的好处老师们是很清楚的,那不妨从日常的工作中开始。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外乎是这三大类:任务型、事务型、实践型。任务型工作的写包括心得体会、总结反思、读书笔记、会议记录等等。这一类大概是大家比较抵触的,常常都会成为我们槽点。我认为,这种任务型的写,老师们首先要转变意识,把它当作无压力式的练笔机会,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心得体会的一般模式,总结反思的大体思路等等。除了这种被动式任务的写,我建议大家趁有写作冲动时,给自己安排一些主动式任务,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上一学期我报名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选就是撰写带班育人方略,那一周我做了三件事:一是大量的看和记,把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上的育人方略全部进行了学习和梳理,对方略的架构和风格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为成文搭架子和备材料,一共拉了三版框架。三是周末两天集中写作,一气呵成,后来方略发表在了《班主任理论与实践》杂志。
事务型的工作就是我们班主任的一日常规,晨读、上课、固定活动、问题处理等。这一类的工作大家要聚焦问题,去深入思考常规工作如何做好做新,把焦头烂额的班级问题变成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比如上一年我们班经历的跳绳节事件,班主任的嗅觉让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当天我在自己的公号上对白天的教育过程进行了复盘,并在班主任教研中作了分享,进一步修改形成案例,获得了重庆市一等奖,即将被收录在北师大的育人故事案例集中。这样的写是基于最真实的教育情境,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以贯之,让老师们摆脱繁琐工作的束缚,找到常规工作的价值增长点。
最后是实践型的工作,班级活动的开展、赛课活动的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等,这一类大家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完成的,但大多数老师一般都在就事而为、事尽而止。我的实践是把成果最大化,具体怎么做呢?请看我由一次赛课生发的写作串儿: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赛课总结等,这其中论文获得了重庆市一等奖、案例获得了两江新区一等奖、基本功二等奖。这样的裂变写作,缩短了我们的写作时空,并产生了集群的成果效应。亲爱的老师们,要做就要做好,要写就要写精,基于一项教育工作的写,从不同的角度去量化成果,集中时间对一个项目进行完整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能力提升。
问:
从哪里坚持?
我们都知道,开始很容易,坚持很难。从我的日更随笔中我总结了三点:
第1, 自我约束,内驱力是做好所以事情的保证。给自己制定打卡计划,拟好任务清单,要有不完成不行的决心和毅力。以我自己为例,好多次我都是回家就能倒头睡着的状态,拿出手机一看,我们的打卡群里老师已经在发文了,又强打起精神逼自己完成今天的写作,我的亲身经历证明,21天养成好习惯真不是开玩笑的。走过那段最想“偷懒”的日子。你就会发现,有了自律做铠甲,好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第2, 抱团取暖,这在写作初期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写作圈子,大家每天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大家都卷起来了,你就不会孤单了。这样的圈子,何处去寻呢?一是可以抱大腿,比如《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一直有一个阅读打卡活动,坚持一个月就会获得证书和杂志,张祖庆老师的谷里书院有谷里马拉松活动,还有中国教师报的引读会,背靠大树不仅好乘凉,还能汲取好营养。二是可以自立门户,老师们可以借助很多的平台建立自己的写作圈,简书、美篇、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等,在这个信息交互的时代,只要你想,就会有很多种可能。因此,一定要把自己置身于同频共振的场域,把磁铁效应发挥到极致。
第3, 我们要学会寻找小确幸,坚持写作、专业成长不是你的强制任务,全靠自我赋能,可谁都有懈怠的时候,特别是越到后面,坚持越难。每次当我想摆烂一天的时候,打开公众号后台,看到老师的留言,自觉是一种动力。一番回复之后,觉得又是有意义的一天,这种常常为自己鼓掌的精神就成了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分享日更一年的总结,希望与大家共勉。
这就是我对如何坚持的回应,老师们还有什么好经验吗?我们可以一起交流。
问:
从哪里生长?
培植了肥沃的土壤、那我们就得看到实打实的生长了。同样以三个角度回应这个问题。
第一,学习中凝练,从花心到专一。一开始的写,主要以广泛的听讲座、阅读和记录为主,那个时候大概是有讲座必听,听得多了看的多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偏好在哪里,什么是最感兴趣的,更会在量的积累中形成一些模块化的思考,并聚焦在某一两个板块来成体系的学习。这里我建议老师们除了学习一些实操性的内容,也要多听一些学理性的讲座,那些大学教授讲的东西尽量去听,尽力去听懂,能烧脑就对了。因为这些才是我们建造高楼大厦的承重墙。
第二,回顾中精进,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我很喜欢一句话:走的太快,会不会忘了为什么出发?写作的后期都会遇到瓶颈,好像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回顾,把你积累的文章,拿出来炒个“回锅肉”。重新回到你根植的教育生活,重新建立文章的框架,增加理论的支撑和全新的感悟。精心研磨后,一篇真的拿得出手的文章就出来了。这篇“悦纳自我,愉见成长”主题班会就是在暑假我重新整理修改后,发表在《新班主任》杂志上的。
第三:创新中惊艳,从平平无奇到一鸣惊人。我们可以叫出名字的教育大家,他们除了有令人敬佩的教育情怀,持之以恒的教育实践,更是会在积累中去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教育理念和路径。做教育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特别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创新的思维。当你打开视野之后,你会真实的发现和你一样愿意写,能坚持的人太多了,而且各个优秀,那么拥有创新力的那群人就是迎合教育改革的常胜军。怎么去找到创新的思路呢?建议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些主流报刊杂志的征稿信息,会比较便捷的把握时下的教育教学动态,并从里面寻找新的切入点来练笔。
最后,我想说,教育写作只是杠杆,是一个撬动完整教育生活的支点,把这个点做实,牢牢躬耕于学生之中,成为一位“明”师,当是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始终如一的坚守。笔杆子也可以成为灯塔,去照亮自己的和他人。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