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年级孩子学朗读,可以这样做

2023/2/1 17:45:09  阅读:15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乔舒言语 ,作者我是乔老师

朗读有助于孩子理解课文,也有助于快速记忆,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语感。同时,朗读能力也是评价一个孩子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何从一年级起步就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呢?老师的引导和指导有重要价值。

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我用重指导、重示范、重练习九个字总结自己这半年在教朗读方面的实践。

01

重指导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朗读的。在语言环境较好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普通话一般比较标准。而在没有办法为孩子创造良好语言环境的家庭,孩子的口音还需要老师帮忙纠正。但不管是怎样的成长环境,大部分家长不会把教孩子朗读列在家庭教育的清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不管是一二年级课后要求的“朗读课文”,还是三四五六年级课后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孩子朗读不是一句空话,应该有方法,有指导,有过程。

读正确是学朗读的基本要求。字音读准,不加字,不漏字是读正确的标准。

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字数相对较少的儿歌、童诗,如《小小的船》《影子》;也有文字相对较多的课文,如《秋天》《雨点儿》《小蜗牛》。拼音学习结束,字数较少的儿歌、童诗不需要学生预习,利用课堂时间就可以让孩子在课堂上练习读正确。而文字较多的课文,课堂上练习读正确所需时间过多,建议在课前布置预习,把读正确的任务布置在课前完成。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可以从指导读轻声,指导读儿化音,指导读断句,指导读标点,指导读重音等方面入手。

从第一篇课文《秋天》中的“天气凉了”的“了”,“天空那么蓝”的“么”,到《影子》中“影子常常陪着我”的“着”,《雨点儿》中“有花有草的地方”的“方”,《大还是小》中“穿衣服的时候”的“服”和“候”……教材中有轻声的地方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得短,读得弱。

一年级上册课文中出现儿化音的地方也不少,比如《秋天》中的“一会儿”,《青蛙写诗》中的“雨点儿”,《大还是小》中的“快点儿”等。“儿”不能当成一个独立的音节来读,需要在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末尾加个卷舌。读儿化音不容易,建议教师多范读,孩子听、模仿。

一年级上学期学到《青蛙写诗》一课,课后习题二才提到认识逗号和句号。下一课《雨点儿》课后习题二提到“注意读好停顿”,当然这里的停顿指的是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在这两课学习之前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和句号,但是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朗读可以到这里才指导。

逗号是话没说完,做短暂停留;句号是话说完了,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学习中,我是用在文段中画斜线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好停顿的。

除了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朗读,文段中叹号和问号如何读好也需要指导。

《秋天》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啊!秋天来了!”需要老师带着孩子们感受一二自然段中的描写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秋天的美好,进而发自内心地感叹,才能读出这里叹号所蕴含的情感。《青蛙写诗》中雨后的青蛙准备写诗的激动之情也要指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叹号的语气。

《比尾巴》中的问句很多,怎样读好呢?要注意指导孩子问的语气要上扬。可以在读原文中指导练习,也可以在改写课文后巩固感受问句和肯定句语气的不同。问号要读出上扬的语气还要在《雨点儿》《明天要远足》《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等课文中反复指导。

朗读抑扬顿挫有感染力的必备技能是重音。一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哪些地方应该重读,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点燃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者副词重读。

比如《秋天》中“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句中的两个“那么”可以重读。《升国旗》中“迎风飘扬,多么美丽。”一句中的“多么”可以重读。《比尾巴》中“孔雀的尾巴最好看。”一句中“最”可以重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从语言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

02

重示范

示范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一二年级。教师教孩子朗读的基本功,“率先垂范”尤为重要。老师自己要能用声音唤醒经典文字,用朗读绽放语言魅力,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打动孩子。

教师范读时,孩子们会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认真体会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千万不要用音视频取代老师的现场朗读。听老师声情并茂的带读和范读,不仅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于孩子模仿,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不过,想要做到字正腔圆、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生动传神、富有激情的范读,老师要有提升自己朗读能力的意识,还要勤加练习。

于永正老师备课时就会备朗读,力求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他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遍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想要学生朗读水平高,老师先要读起来。

03

重练习

朗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刻意练习。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朗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四年)朗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读过2000小时以上。(包括在课堂上和家里的时间)

课前预习朗读、课中指导练习、课后巩固加强三个环节中老师参与最多的就是课中指导练习。课堂上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指导后,一定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练习时间。同时,练习朗读的形式不要单一,要多样化。可以同桌互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接龙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小组和小组之间赛读。

一年级是朗读的起步,老师要多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帮助孩子最终形成朗读自动化能力。会读也要会听,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听别人朗读,给予自己评价的能力。

书面为文,口头为语。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孩子学习语文的一年级起步阶段,老师一定要重视。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