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被饿死的君主|读书笔记

2023/2/1 15:52:30  阅读:151 发布者:

赵冬梅老师的《人眼烟火》,倒数第2篇是《任性》,讲的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任性而被饿死的故事。

历史课上讲赵武灵王,只强调他的胡服骑射,不会提及他的家事。顺着《人间烟火》的指引,又到百度去搜了一下,看了大惊。

梁启超竟然称赞赵武灵王赵雍为“自黄帝以后,数中国第一雄主”,日本的内藤湖南说“在他国国王皆为昏君之际,唯独他堪称贤明,以胡服骑射破胡。……然而不幸的是,他死于家庭内部事件。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战国形势也许会为之一变。”

这里的“家庭内部事件”指的又是什么呢?司马迁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主父(赵武灵王)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中国黄帝之后“中国第一雄主”的赵武灵王,因为没有处理好“家庭内部事件”(实质为王位继承问题),最终落得个48岁因二子争位饿死沙丘的下场,实在是令人扼腕长叹。

向前推四百多年,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朝政混乱。最终气不忿的幽王岳父申侯联合缯与犬戎等部,进攻宗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摧,西周灭。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两个故事,结果并不相同。赵武灵王长子章兵变夺位失败,赵武灵王自己和废太子章“父子俱死”,他和吴娃之子则巩固了王位,本来赵武灵王觉得对废太子章有些愧疚,有些不忍,欲“两王之”,未果,造成二子争位,内乱突生。废、立太子,一过也;壮年禅让,二过也;欲“两王之”,三过也。可怜一代雄主,爱子却导致两子相争相杀,壮年而死。周幽王爱褒姒,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可怜伯服后来和幽王一同被杀,他的美人老妈褒姒也被掳走、下落不明。

被饿死的统治者至少还有一个,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最仁慈皇帝:在寺庙边念经,边熬夜批奏章!最终却被饿死。

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善音律,精书法,晚年向佛,四次舍身出家,主张僧众全面素食。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

一心疼爱儿子想一碗水端平“欲两王之”的赵武灵王被饿死,一心向佛的“皇帝菩萨”萧衍也被饿死。

身为君主,就要守“为君之道”,敬天、保民、明德,以民生社稷国家为重,而把个人好恶往后放,乃至隐藏起来。

曾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的唐代诗人元结,在其《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写道: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汉光武帝刘秀曾引用道家著作言论阐发过他崇尚柔道的治国思想: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后汉书·臧宫传》,转引于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第5P.255)

周幽王“以所乐乐身”,“不久而亡”。以柔道(即王道)治国,即以德治国,往往于王朝初立、战乱初歇、经济凋敝、社会混乱之时,行黄老之道,休养生息。待经济复苏,社会有序,政局稳定,新问题出现,则往往从无为走向有为。

为君之难,为君之要,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出来的。

转自:“赵俊初中历史教研团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