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地市报道| 温州:“学科+”实践性作业,重构学校教育教学新样态(朱海珠老师)

2023/2/1 14:50:04  阅读:174 发布者:

通过构建“学科+”实践性作业研究与实施路径,促进了学生的学,改进了教师的教,协调了家校的联动,形成了良好的作业生态。从管理制度、教研指导等多维度助推作业管理减负工程。家长对学校“双减”后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明显增强,学生对作业从反感到期待,从被动到主动,多次创新举措被温州都市报、浙江教育报、中华网等媒体报道,逐步营造学校教育教学新生态,真正达成“减负提质”。

一、案例背景

“双减”创新探索的动因。“双减”政策实施近一年,学校在优化作业设计、双向作业管理上做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以素养作业主题月为切入口,统筹常规作业布置与批改、素养作业设计大赛和学生素养作业展示周活动等,推进“作业减负”管理。从四月份全校师生作业问卷调查中,99%的教师已经从“源头”思考作业减负问题:优化基础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书面作业;将课堂作业本作业进课堂,成为课堂主要学习活动,把难的作业题留在课堂完成;课外作业以阅读、探究、体验、观察为主,探索项目化、综合实践等长时作业的布置。在学生的问卷中,我们也发现这一改变,综合实践类作业高达96.96%,孩子家庭作业表现也从以前的被动到现在的主动,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认为项目化、实践性作业更具挑战性,更好玩,更有成就感等等。

破解问题及预期目标。随着2022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践性”成了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新课标特别指出:“要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但是,教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还流于形式,如何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探索“+”的意义,将主要学科与其他学科、关键能力相结合,设计有料有效的实践性作业,改变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实践;重应试,轻问题解决的负面影响?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全面推进“学科+”实践性作业的深度研究与探索,从作业设计、作业实践和作业评价三方面,重构“双减”后学校教育教学新样态。

二、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从割裂到整合,优化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作业被割裂,既缺乏学科内的前后呼应,又缺乏学科间的横向关联。当作业被简单地重复叠加时,作业量必然大。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开展教师素养作业设计大赛,围绕实践性作业情境化、活动化、问题化、个性化的特点,从源头开始,优化作业设计。

1. 左右关联:统整跨学科。

把各学科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年段教师彼此合作,共同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单。这类作业关键在于找准“整合点”,以此为基础设计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提炼整合。比如四年级PBL长作业《露营中的帐篷》,学生根据数学老师的作业支架初次尝试帐篷布置,形成布置草图;根据科学老师的作业支架进行帐篷模型的设计和制作;结合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表达描述形成相应文字介绍帐篷;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勇气之夜,设计英文专场海报等等。语、数、英、科老师通过四个驱动性问题,运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解决露营中的真实问题。不同主题、不同任务驱动,相同的是都聚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2. 知行合一:立足生活化。

作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将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中高段数学量感的体验,老师让孩子走进超市,借助拎一袋米,拿一桶油的体验,感受克与千克,在此基础上感受吨有更大的重量。感受千米,可以走路、跑步,骑行等,在不同的形式中,感受了千米的距离,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基于生活实际的体验作业在沉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形成成果,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五育融合:彰显在地化。

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独有的人情风物、饮食传统等。作为“温州娒”你会讲温州话吗?你知道几种温州特产?你了解温州历史典故吗?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好多带有“温州特色”的标志事物、文化习俗等都在渐渐消失,这不禁令人担忧起温州文化的传承问题。学校《话说温州》地方课程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路径。一年级班主任结合地方课程,于11月瓯柑成熟季,开展《“shi瓯柑”的五育微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识瓯柑、拾瓯柑、食瓯柑、示瓯柑”中,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见图1)。

1:一年级段“shi瓯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除此之外,暑假期间我们还设计了不同主题、富有地方特色的段本实践性作业。如二年级的“巧手做温州美食”在生活中记录温州美食故事,化身为一名名“小厨师”,做出了一道道颇具本土特色的菜肴。五年级“跟着诗人游江心屿”,循着诗人的脚步,寻访诗句中的景点,欣赏江心美景,感受文人的风采等。

(二)从知识到素养,深入作业实践

《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提质”作业管理指南》就小学语、数、英、科四大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做了详细的阐述,指向“素养本位”的学科作业设计纳入教研工作体系中,“‘学科+’实践性作业”进入深度实践阶段。

1.语文+:系统化思考,凸显语文核心要素。

对于语文来说,“减”去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之后,如何设计更加高效又富有思维含量和育人功能的作业,成了老师最大的挑战。六年级以校“阅读节”为契机,开展了“办一场中通书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在“创建成长馆”过程中,开展了“我的成长书”制作。学生完整经历制作“成长书”的全历程(见图2),借助项目活动支架,充分体验作品迭代、创新的自信成长历程。

2:制作“我的成长书”流程图及活动照片

此项目充分感受到将“主题单元教学——《快乐读书吧》教学——项目化活动”进行系统思考,以语文核心要素为内核,构建一体化的教学、阅读、活动过程,最难的是充分将作业融入项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合作能力、交互能力、运用能力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发展着。   

2. 数学+:借“手脑联盟”,感受“数”与“生”的关联。

对数学来说,计算类、解决问题类的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要做适当纸笔练习。若将数学作业设计还原到生活中,是否也能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呢?五年级实践性作业“十字绣”验证了我们的设想。完成一幅十字绣的作品,必须确认每一针的位置,多针组合,才能辨认图形。其次,需要根据布的大小,先设计图纸,发现利用数对的知识,就很容易确定每一针的位置。课后学生根据图纸,缝制作品。遇到困难可参看十字绣视频、阅读材料等。像这样沉浸式创意作业,从伊始就迫使学生思考这个产品做什么、有什么用,再反刍相应的学科知识,深度理解。在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设计思维并融合数学知识,真正提升能力,感受数学价值。

3.科学+:立足大单元,构建专题作业体系。

科学组以项目化学习统整大单元,设计单元项目化实践作业。整个单元的学习都为解决驱动性问题所服务,每一课结束完成该项目中的一项子任务,在大单元教学结束后,所有的作业合集会形成一个项目成果。比如三年级项目化作业《神奇的空气炮》,缘于“六一童玩节”,学生玩弄空气炮不亦乐乎,但是空气炮只能打翻短距离的纸杯。怎样才能让空气炮威力更大呢?学校发出倡议:自行设计制作威力足够大且具有创意的空气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原本普普通通的材料,如纸箱、垃圾桶、奶粉罐等“摇身一变”成了各种各样独具创意的空气炮。这样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在“双减”背景下,既保证了科学探究实践的时长,同时还不增加过多课外作业。

此外,在“我的招牌我的菜”寒假劳动实践项目中,科学组老师结合一到六年级知识结构,设计了六大科学实践:一年级萌娃探索“弹力蛋的奥秘”;二年级结合《材料》单元研究起“厨房里的帽子”;三年级探究“水的奥妙”,调制色彩斑斓的彩虹饮料;四年级孩子结合学“食物与营养”,对招牌菜进行分解食物种类,再分析食物营养;五年级邀请学生一起开展“菜肴保温装置1.0版”设计;六年级的同学开始研究其厨房里常见的物质,探究物质变化等。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素养发生。

4. 英语+:任务驱动,让作业服务于课堂。

英语组以任务为驱动,让作业服务于课堂。以一年级下册第二模块为例(见图3):学生确定店铺主题后,需要为店铺购买物品。购物前,撰写购物清单,将要购买的物品序号填写进购物清单中。此项作业目标:(1)能够看懂并理解第二模块中的核心重点词汇。(2)能够对第二模块的核心词汇进行正确分类,知道玩具、食物和饮料属于不同类别。(3)能够养成购物前书写购物清单的良好习惯。指向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在生活情境创设下让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成为英语课堂主要的学习活动,切实提高了英语实践能力。

3:一年级下册第二模块课堂作业设计

(三)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改进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作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实践性作业不仅是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策略是否得到优化。有效的作业评价不仅能发挥反馈功能,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评价得到情感和态度上的激励,提高对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1.以展促评,人人有舞台。

校园优秀作业展暨十佳作业点赞活动是全校师生共享平台。每学期中,教务处会安排一个半天的时间,将段里优秀作业本、班级特色作业以及实践性作业等展示在校园音乐广场内。同学和老师纷纷拿着点赞卡,去驻足欣赏“身边的榜样”。从展评中,不仅学到了优秀同学认真严谨的作业态度,更丰富了创意趣味的作业形式。学校更是打开空间,让学生实践性作业能有长久展示的舞台,走进校园,你随处可见学生实践作业的成果。

2. 阶段“问诊”,评价“活”起来。

基于单元目标导向的“四让”阶段性作业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时空和评价主体上做有效改变。(1)让位:反客为主,以主体地位撬动评价生成。学生被视为主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被得到尊重。让学生自主出题、让学生当讲解员、让学生当设计师、让学生当点评师……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角。(2)让行:以身体力行积累评测经验。通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运用课堂中学到的不同重量和长度单位,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做生成性评价,以评促学。(3)让耍:游戏化作业设计,以兴趣催发评价动力。(4)让测:不确定性作业抽起来,以期待推动自主评测。学生像抽过年红包一般邂逅着他们的幸运题。“抓重点、巧分层、趣实践”的红包抽题改变了以往“一张纸”检测。

3.“学规模范”+“免试特优”,让评价更多维。

学校坚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从开学初,每个学生都有申报“学规模范生”和“学规进步生”的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课内外能做到“六会四美”(即会准备、会倾听、会提问、会合作、会质疑、会自主;姿态美、书写美、语言美、桌面美)。期末前一个月验收考核,评选师生心目中的“学规模范生”和“学规进步生”。从班级到校级,层层遴选,进入校“微讲坛”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相信良好的教育重过程,成绩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每学期的“免试特优生”就是这样。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平时作业、阶段评价中表现突出的,通过学科教师推荐和同学投票产生,获得“免试特优生”称号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测评,复习阶段自主管理,并做一份自学计划思维导图展示在学校大厅,让大家看到“优秀的模样”。

三、成效与影响

减负提质,提高学生学习力。作业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更应该是让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慧”,让学生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反客为主”的作业环境和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为学生的学习量身定做。提供学生表现的舞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自信。取消“一张纸”的考核,丰厚了作业内容和形式,多角度多维度,消除题海战术,降低应试焦虑,减轻了学习负担。从实践角度出发,真正关注素养提升。

优教提效,增强教师研究力。实践中,教师不仅理解学生学习要点在于价值理解而非仅仅拥有知识,在学习设计上更能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建构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教学内容,指向育人目标的学习设计成为教师的常态思维。从学科作业设计到活动作业设计,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专业标准和要求。一年多实践,教师素养作业设计在市区级获奖近二十人次,同时基础性作业也在逐步有序迭代改进。在六月作业问卷中,学生对各科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做出了自己的评价。从数据上看,语文实践性作业明显增加,数学、科学、英语也是不落其后。

控量提质,提升学校影响力。长期以来,在课程内容上,我们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上,我们重视讲解记忆,做题与应试,忽视体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实践性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通过构建“学科+”实践性作业研究与实施路径,促进了学生的学,改进了教师的教,协调了家校的联动,形成了良好的作业生态。从管理制度、教研指导等多维度助推作业管理减负工程。家长对学校“双减”后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明显增强,学生对作业从反感到期待,从被动到主动,多次创新举措被温州都市报、浙江教育报、中华网等媒体报道,逐步营造学校教育教学新生态,真正达成“减负提质”。

来源 | 公众号:温州教育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