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综合整理自视频号“WOW进化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困惑:一线教师在实际落地2022版新课标的过程中,思维方式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转变?老师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去适应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
近期,张华教授在他的新书《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一次活动中,就这个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为张华教授的口述,略有删改。
我觉得有两大方面。首先,要学会尊重自我,每一位老师要学会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或是任何一本书,或者任何一个人(专家),都当做自己使用的工具,要把课程改革当做是自我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让课程改革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要立足自己的课堂实际,就要尊重自我。
千万不要简单地去盲目崇拜,去盲目执行某一种自上而下的、亦或是自外而内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而我们在课堂上的时间也就几十年,要学会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对教育的理解,让自己的工作生涯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一定要确立。
千万不要把课程教学工作,当做是一项要完成的任务,甚至是要经历的苦役,把工作和自我分离开来,这是不行的。否则的话,你的工作会非常疲劳。而且,如果经常性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工作状态中,一定会走向自我异化。自己异化以后,势必会带来学生的异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工作,转变为创造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因此,让课程改革为我服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要学会主动去否定自己的过去,创造一个新我。当我们在认识到课程改革为我服务之后,通过自身的观点或他人的观点去内省,在自己既有的经验汇总,哪一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一些是可以超越的,哪一些是可以再造的。所以,一定要去敢于否定自我。就像人类身体中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新一样,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需要更新。一定要敢于更新自己既有的行为方式,敢于突破舒适圈去尝试新的东西,积极主动地找到自己的特色。
第三,在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一定看实际的效果。“我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更好了?”“学生是不是发展得更好了?”。这是一个衡量标准,也是杜威的观点,他强调任何美好的理论,必须要转换成实践,在行动中产生了后果,才能验证是否合理。
还要敢于在自我否定、吸收全新观点的过程中,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引领下,在课堂上去从事新的实践。体察学生的表现,体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觉得一节课的效果好,学生发展的好,自己教的感受很好,说明这个方法可以,就可以继续朝前,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果不行,就重新去调整。
第四,任何改革,一定要稳妥改革。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积极去适用应试教育。我十分理解老师们在中小学一线课堂实践中所面临的难和各种限制,要面对学科组组长、教导处的处长,学校的副校长。我也太清楚老师的生存状态了,我本人也做过乡村中学教师。而且每一次考试,老师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多发几个钱的问题,往往是人格、尊严的问题。所以,要积极主动适应应试教育,不是被动适应。无论怎么改,一定要让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现在比,不能下降。这是改革的基础。
第五,一定要处理好今天所倡导的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与过去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关系,并在它们之间,找到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让知识和技能成为应用对象。比如,把知识点融入在一个任务中,让通过完成探究任务等手段学习,而非以直接获取知识技能、考试成绩为目的。而且,这样的知识既有情境,又有情感。有了情感,也有动力。有动力和情感渗透的课程,同时又有问题解决、理智的渗透。
这样的课堂,也会让孩子们觉得“课堂教学真有趣!”,因为有趣,便有了内在的动力。同时,当知识变成了使用的手段,学生会自己去主动学习。同时,这样的课堂,知识技能一点都没有减少,学生的考试成绩,也相应地不会降低。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比如,面对不得不考试的情况,可不可以用两周的时间做做题、练习练习?一定要安全的改革,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的成绩付出代价。
安全改革的办法就是让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应试成绩的提高,变成发展核心素养的副产品。对老师来讲,就是把我们的工作,以及在工作当中所取得的荣誉和金钱变成工作过程当中有价值经验的副产品。
最后,我还想强调,老师们一定要善于辨别,杜绝崇拜。一定要把“张华”这样的人当做工具来使用,一定不要把我们说的东西当做真理。因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包括理论界),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媚俗还是取悦,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
无论是理论界大学教授也好,还是实践界的一些名师也好,还是有一些演讲口才的人,有些人讲的话,很多东西不着边际,所以千万不要去简单模仿,要去做一种理智的选择。
把每个人当做使用的工具,仔细的思考,他们说的究竟合适还是不合适。一定不要去简单听信某个人的光环,在哪里工作,什么地位,什么名头,其实很多人不一定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他甚至是匍匐着,摇尾的,在权利面前摇尾祈怜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去辨别,但也不要因此否定专业力量,专业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哪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大家不要去怀疑专业,老师在实践当中有了真知卓见也是专家。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去辨别,这是非常重要的。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课程改革,用实践的态度去验证自己改革的效果。至少用我们的行为本身。课程改革必须一种实验和民主的过程,才有可能期待课程改革让中国走向科学、理性、民主和自由。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