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好课活动|在动态化呈现中提升思维品质-
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实践研究展示活动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在最美的冬天,共赴一场诗意的晒课活动。为落实宝安区教育局关于教研工作“四化”要求,积极响应教科院提出的尽快实现“万名教师晒好课”的工作目标,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西湾小学基于“和悦生长”的办学理念,于2023年1月4日上午开展了主题为“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实践研究”的专题展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宝安区高层次人才,南粤优秀教师陈永畅副校长以及西湾小学、海城小学、航城学校、径贝小学、陈永畅教科研专家工作室的数学老师参加,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
✦ 活动安排✦
本次教研活动由西湾小学黄晓丹老师主持,展示内容包括两节课例和一个讲座分享。以二年级课例《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和五年级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为载体,呈现西湾小学数学科组聚焦新课标背景下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方式的阶段性成果。本次活动重在利用动态化的手段凸显知识产生的过程、形成的结果,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知识链接和体系的建构,发展高阶的思维品质。
聚焦核心问题
紧抓概念本质
✦ 课例·呈现✦
廖莹莹老师执教《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
第一节展示课由西湾小学廖莹莹老师执教二年级《快乐的动物(倍的认识)》。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倍”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因而廖老师动态化地呈现教材中小动物郊游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先聚焦小鸭和小猴的只数这两个量的比较,通过圈一圈等方法引出倍的概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排除干扰信息,使学生回归到两量的比较,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廖老师引入新的量——小鸟的只数,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动态化地呈现不同的两个量之间有不同的倍数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份”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动态化的习题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比、发展量感,并建立一维到二维的结构化链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动态呈现明优势
多维素材提意识
✦ 课例·呈现✦
黄晓丹老师执教《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二节展示课由西湾小学黄晓丹老师执教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课例解读时,黄老师从课题定位出发,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思考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习需求。思考如何借助多维、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课堂中黄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比较南北两地气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更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化合并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黄老师重点呈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从多个角度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练习环节的设计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还方便比较三组甚至多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动态化:教材内容呈现的智慧
✦ 讲座·深化✦
西湾小学陈永畅副校长结合这两节课例开展了题为《动态化:教材内容呈现的智慧》的讲座,分别从“是什么—动态化的概念”、“做什么—动态化的路径”和“怎么做—动态化的实践”这三个板块进行分享。
陈永畅副校长指出,动态化指向是思维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灵动性、思辨性和深度性的思维。其次,静态思考状态也具有动态存在,也就是思维的动态化。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化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指向思维发展、学习需求和知识结构化,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精选活动素材、精炼习题素材、精研探究工具。
结合这两节课例,陈校从情境动态化、活动动态化、组织动态化、思维动态化、习题动态化等方面深入阐述如何智慧地呈现教材内容。两节课均采用动态呈现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创造,关注学生生成,适时启发学生思考与发现,让教材“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研思结合促成长
精研深悟以致远
✦ 心得·成长✦
学有所悟,继有所长。真正的理解需要一个更积极主动的过程,比如反思和分享。活动一结束,线上听课的老师们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海城小学-陈烨老师
本次动态化呈现教研展示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动态化”盛宴。展示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教育思维的碰撞以及教育理念的探索。教材动态化呈现既体现了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材本身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系统整体的框架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创造,将教材动态化,多元化,创造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教学环节,让教材“活”起来,实现教材的最大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尝试将教材情境化、生活化、动态化,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西湾小学-曾柳青老师
2023年1月4日,有幸听了2位老师的课和陈校长的讲座,感受颇深。廖老师的课堂生动形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给予充分的课堂肯定,本节课重在学生了解倍数之间量的关系,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到A中包含有几个B,B就是B事物的一份,也就是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的倍数即是份数。 黄老师的课堂将新课标的目标解读运用的淋漓尽致,通过课题的定位,学情的分析,教材分析,从而进行了几点思考: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还有必要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的优势和必要性在哪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有数据意识?本节课中黄老师通过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进行汇报交流。折线图遍布生活中各行各业,我们该如何借助多维、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带着以上的思考,黄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课堂,从游戏导入,引出问题----动态呈现,感受优势----多维素材,巩固提升----分层作业,拓展提升。黄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研究思考,感受到了复式折线的优势和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随后,陈校长进行了最后重头戏:动态化:教材内容呈现的智慧,陈校长从动态化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进行了教材内容的智慧解读,虽然我领悟的还不是很透彻,但是我愿意细细琢磨学习,我相信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智慧的奥秘。
海城小学-刘心怡老师
深入研究教材,灵活使用文本与教学。
第一节课倍数关系的本质在于比较,而教材情景的动态化就是突出量与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倍数关系。第2个动态化是组织的动态化,第3个动态化是活动的动态化,先猜后比,发展量感,提升思维。从二维到一维结构化链接水到渠成。
第二节课要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优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就是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这里体现了第一个动态化:情景动态化。第二个动态化:思维动态化,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二为一的过程中,板书设计也随着呈现动态化。第三个动态化:习题动态化。将成绩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深度思考。
海城小学-周宝媚老师
有幸参加上午的教研活动,让我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角,思考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今天西湾小学的两节课堂呈现以及陈校的讲座,提供了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向,那就是基于动态化的教学设计。
动态化教材呈现是在充分研读和挖掘我们的教学文本的基础上,寻找可利用的动态点,从情境、组织和活动等不同方面去优化教学,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发展高阶思维。动态化设计路径渗透在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更体现在课堂的全部环节。在动态化的实践中,更有情景动态化、思维动态化和习题动态化等处理,从细节中改进优化教学。
教学设计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人应该不断创新、实践和调整自己教学策略。在今天的教研中,更感受到了西湾老师以及陈校对教育教学创新的热情与用心,鼓励我们思考和改进自身的教学。
西湾小学-郑芳雨老师
廖莹莹老师的《倍的认识》由浅入深,创设了一个连贯情景,从学习“小鸭子与小猴子的数量关系”应用到“小鸟与小猴子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从理解“倍”到应用“倍”。后面的趣味练习题更是把新知识迁移提升了一个层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基础。黄晓丹老师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注重作业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课的设计完整性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知识为本位,去设计课程。
陈永畅校长的讲座更是把动态学习讲的深入浅出,从教师的设计到学生的学习都是动态化过程,互相成就,互相进步,双方共同用心才能打造一堂好课。
西湾小学-陈冲老师
廖老师《快乐的动物》一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趣灵动。首先通过动态展示小猴在河边开心玩耍的情景引入,聚焦比较小鸭和小猴的数量关系引入“倍”的问题,再通过动态比较小猴和小鸟的数量关系、小鸭和小鸟的数量关系深入理解“倍”的意义,最后让孩子们在有趣的图形王国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倍”的运用,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
陈永畅副校长的讲座从什么是动态化、动态化的路径以及怎么做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解读分析,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将教材动态化呈现,将情境激活、活动还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及各方面的能力。
西湾小学-饶智智老师
感谢莹莹和晓丹的精彩课堂,更感谢陈校的讲座,让我们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从动态化的概念、动态化的路径、动态化的实践这三个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什么是教材动态化呈现。
在设计动态化内容时,我们主要聚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即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活动设计和习题等关键内容。我理解的动态是静态的反义词,也就是将静态的文本进行动态化处理,这里主要研究情境、活动、组织等的动态化,从而形成教材内容的动态化、知识形成的动态化、学生思维发展的动态化三位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使得知识形成结构化,思维发展高阶化,问题解决深度化。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研以致远,笃行不倦。数学教育的发展已实现从“双基”向“四基”转变,知识与技能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产生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等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本次教研展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的价值。相信老师们一定会继续深耕课堂,让学生在乐学善思中提高,一定会优化教学,让学生在轻负高质中成长。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