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镇西】中小学课程有“副科”吗?

2023/1/29 11:23:50  阅读:19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镇西茶馆 ,作者李镇西1

时不时会听到有老师说:“唉,我是教副科的。”“我是副科班主任。”“他主科成绩不好,副科还行。”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还愣了一下:“妇科”?什么学校居然还开设了“妇科”?后来知道,是正副的“副”。

“副科”必然就有“主科”。那所谓的“主科”和“副科”指的是哪些科呢?好像也找不到权威的定义,但约定俗成,主科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副科则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不过这个划分也不太准确,比如现在特别强调“思政”,那如果把政治列入“副科”,这是不是“政治不正确”?又如体育,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说,体育居然不是“主科”,也是有严重问题的。当然,现在体育是中考科目,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了,已经算是“主科”了。

所以说到底,“主”“副”之别最根本的依据还是看其在升学考试中的分量。因此,“主科”“副科”之说,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痕迹,我这个说法没大问题吧?

说实话,工作几十年,我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还很少听到“副科”的说法。往往在一些特别注重“教育质量”(往往简称“质量”)的学校——尤其是县中——则有“副科”的说法。而所谓“教育质量”,显然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教育”的“质量”,其内涵特指升学成绩。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查字典,“副”的意思很多,其中可以用于解释“副科”之“副”的意思有:居第二位的;起辅助作用的;附带的;次要的。那么,按这个解释,中小学那么多的课程,你能说哪些科是“居第二位的、起辅助作用的、附带的、次要的”呢?——历史吗?地理吗?生物吗?音乐吗?美术吗?……

喊了这么多年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什么还要带着“主科”“副科”的眼镜看待基础教育的课程开设呢?

从总体上说,国家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没有主次之分,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吸收的成长养料——不然怎么叫“基础教育”呢?当然,从个体上说,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天赋气质、爱好倾向、智力结构等的不同,中小学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有的特别重要,有的则没那么重要,甚至可以不学,比如对于一个有音乐禀赋或美术天才的孩子来说,音乐课或美术课就是他最重要的学科。他去考艺术院校,专业考试倒是所谓的“主科”,而文化成绩则退居二位。体育专业的考生也是如此。

即使对于大多数并非艺术专业的考生而言,他们在中小学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依然是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不可缺少的。虽然在中考高考时他们并不参加音乐美术的考试,但或多或少的艺术修养将成为他们一生的人文素质。在有些老师眼中除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以外的那些所谓“副科”,都是一个孩子一生应该有的基本素养,何“副”之有?

其实,在我的印象中,国家所颁布的课程方案,从来没有“主科”“副科”的说法,特别是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通篇找不到“主科”“副科”的表述。

“培养目标”中,该方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看见没有——“增强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表述,还有“主科副科”说法的半点空间吗?

“基本原则”部分,该方案提了五条原则:1.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4.加强综合课程,注重关联;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尤其最后两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面对这样的课程原则,你能说出目前中小学课程中,哪些是“主科”,哪些是“副科”吗?

因此,我建议某些老师,摒弃“主科”“副科”的说法,当然,摒弃的不仅仅是一种说法,而是一种过时的课程偏见,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

2023114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