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立足差异,个性教学

2023/1/29 11:11:47  阅读:113 发布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所以,教师应看到学生的闪光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能力——

记不清有多少个专家在做报告之前说:“如果我的报告能有一点儿打动你,那我就是成功的。”也记不清多少前辈、师傅告诉我:“学习不一定全都学会,能学到一点儿并应用,那你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通过一次培训,让我对自身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与希望,更明白只有及时拓宽眼界,不断学习前行,才能真正达到“你当像鸟,看见你的山”这样的精神境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朱则光校长的讲话,他提出:“认识你的学生是一切的开始”。听到这句话,我脑海中蹦了一句话:我怎么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呢?接下来朱老师用了两个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小菲和小钟两位同学的学习模式,原来教师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并非深入其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才智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无天赋。”每个学生的潜能远远超过眼前的一切。我们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课堂上要创设民主和谐、动中有序的教学氛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人人有语言实践和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能力。

在教学《感官、单脑与认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我通过计算机3D技术向大家展示了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的内部结构以及过程原理,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谁能在黑板上画出人体认识客观事物的示意图?同学们思考了片刻,没有人举手,显然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接着,我有意识地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他画出了大致的示意图,但存在几个错误,接着我请一位学生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再请一位学生照示意图说明。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课后,有位同学跑到讲台前问我:“老师,眼睛结构那么复杂,那近视到底是眼球的哪个结构受损了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把问题转送给了他,老师也很想知道,你回去查查资料,下次上课前由你为大家科普一下吧!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答应了。后来,他的分享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你看,只需要一个舞台,每位同学都可以出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解放,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激扬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要留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各抒己见的“开放天地”,成为个性发展创新的“自由天地”,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听过的一节名师的优质课《东郭先生和狼》,当教师让学生谈谈认识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农聪明, 他能想出好办法打死狼。”有的说:“东郭先生心地善良, 遇到有困难的就会伸手帮助。”老师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看书思考。后来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光说老农聪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老农善恶分明。如果说老农聪明,东郭先生是个读书人,应该更聪明。他之所以糊涂,根本原因就是善恶不分。”这段回答很有水平,这时,教师笑着说:“这些同学回答得很精彩 ,这说明许多同学已经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这样教学,形成了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了鉴赏能力。

总之,差异不可避免,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特定世界。正如朱校长所说:“教育最大的公平,不是一视同仁,而是因人而异、各得其所”。

教师要承认教学对象的差异存在,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才能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贾亚萍,郑州教育博客博友,博客名:西贝鸭鸭。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国语小学教师。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要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