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庄蓉蓉:阅读日志:推进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

2023/1/10 15:59:41  阅读:125 发布者:

庄蓉蓉  “阅读日志:推进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路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2期,第36-40页,第64

【摘要】“阅读日志”是一种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指向阅读素养培养的工具。为了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要求,培养阅读素养,笔者选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的童话、小说等长篇故事类读本,设计“阅读日志”,使阅读内容问题化、阅读思维可视化、阅读展评任务化,推进整本书阅读,达到读前“景·趣·法”激活阅读,读中“读·演·思”浸润阅读,读后“品·析·评”,深化阅读的目标。阅读日志可操作性强,兼具模式套用与灵活多变的功能,有很强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阅读日志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外国语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双减”政策,使教师感受到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紧迫感和推进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级理解性技能中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教育部,202230),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双减”背景下,学生应当有机会腾出时间,向着达成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进发(葛炳芳,2021)。

英文小说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素材丰富,主题内涵深刻。阅读英文小说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塑造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但真正有英语课外阅读经验的学生较少。20219月,笔者所在学校就七年级新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5份,其中仅有23份表明学生有经常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习惯。为保证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要求,促进深层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笔者选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的童话、小说等长篇故事类读本,通过设计阅读内容问题化、阅读思维可视化、阅读展评任务化的“阅读日志”推进整本书阅读,达到读前“景·趣·法”激活阅读,读中“读·演·思”浸润阅读,读后“品·析·评”深化阅读的目标。

一、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日志”

“阅读日志”(Reading log)即根据文本内容罗列重点信息、梳理文本大意、表达读者感悟,是一个贯穿在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的工具。记录表将学生每天的阅读内容量化,教师可以很好地从中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失的环节或者学生更感兴趣的环节。同时“阅读日志”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常见的“阅读日志”多为表格式,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形式相对简单,趣味性较差,难以帮助学生坚持记录;二是空间相对局限,记录的信息散乱,没有连贯性,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三是内容相对单一,填写模式化,偏重字词摘录,难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塑造学生的良好阅读品格,发展学生的优秀阅读素养,在阅读过程中辅助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助推整本书阅读,笔者重新设计了“阅读日志”,使其呈现以下特色:

(一)阅读内容问题化

依据“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设计的问题化“阅读日志”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读前预测与注意、读中理解与欣赏、读后思考与交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热情和能力。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而不是故意设置难题、偏题、怪题;设计能够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空间的问题,而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在设计The Jungle Book Chapter 7-8的“阅读日志”时,笔者设置了难度值为三星的Core-Questions板块,由“How does Mowgli drive away Shere Khan and the young wolves?” “Why did Mowgli return to the jungle?”和“If you were Mowgli, what decision would you make?”三个问题组成。第一个问题为展示型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展示自己是否读懂主人公Mowgli机智勇敢驱逐敌人的情节大意;第二个问题为参阅型问题,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并从多角度综合分析Mowgli最终决定返回丛林的原因;第三个问题为评估型问题,学生就小说The Jungle Book的主题之一“抉择”,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代入角色体悟主旨,结合逻辑和情感表达独立看法,对发挥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日志”中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逻辑上自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帮助学生从关注文本发展到关注自我和社会。

(二)阅读思维可视化

“阅读日志”融入可视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结构视图(graphic organizer),可以给阅读活动提供工具支架。这些结构图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发展提供支架,提高学生阅读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输出(马德利,2020)。

The Jungle Book整本书阅读日志设计中,笔者应用结构视图,帮助学生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对散乱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整理思绪、升华理解,形成思考框架,掌握分析人物、概述情节、对比角色的方法,有序组织和表达观点,提升思维及表达能力(见表1)。

可视化“阅读日志”是学生思考的助推手,是学生课堂分享的语言支架,能够使阅读活动活泼丰富,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阅读中。

(三)阅读展评任务化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和小组阅读。他们会有侧重地关注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填写“阅读日志”。按照人物分析、情节概述、生活联结、主旨探析和读书报告等进行任务分工,学生可以选择读本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自己喜欢的阅读任务完成展示分享和品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阅读日志使阅读展评任务化。例如,依据读本特色设计生活联结者(Connector)阅读日志(见图1),使阅读展评任务化。该日志辅助读本,有助于理解主人公Mowgli的成长和蜕变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然后提供语篇范文介绍Mowgli两位师友的个人信息和特点。

再后,让学生介绍身边对自己关心帮助的亲朋好友,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其它文本、媒体以及世界等联系起来,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以下是一位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介绍好友的日志作品:

再如,读书报告者(Book Reporter)阅读日志(见图2),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围绕故事要素(人物、场景、情节和主题等)汇报总结读本,突出主旨要义,分享阅读感悟与收获。

不同小组中选择相同日志任务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堂上组成同质小组,相互交流补充,然后再回到原阅读小组和组内成员分享,仔细聆听,积极讨论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讨论-分享,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基于“阅读日志”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一)“景·趣·法”有效导读

导读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趣”贯穿“阅读日志”,让学生“猜想”并留有“悬念”,使其能在课外运用“阅读日志”进行自主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1.  研读封面目录导背景

导读课的“阅读日志”设计了有关作者(出生年月、国籍、代表作)、有关这本书(出版信息、主要角色、故事背景、故事主旨)以及有关本书其它更多信息的填写任务(见表2),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书籍封面、目录、

、概要介绍、推介语等信息,辅以网络搜索、图书信息查询等拓展学习途径来充分了解读本信息,把握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从宏观角度走近读本。

2. 运用多种手段导兴趣

一本书的“阅读日志”可包含“封面设计(Cover Design)”“创造空间(Creative Zone)(见图3)”和“读者剧场(ReadersTheatre)”等多个板块。这些板块设计综合运用了“读、绘、创、演”等手段,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欲,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力、学习力和思考力,让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体验变得鲜活,让阅读充满挑战和期待。

3. 紧抓文本特征导方法

除了上述板块外,“阅读日志”还可设计一些小板块,如“积累库”“总结栏”“预测园”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摘抄情感类、动作类、描写类等语言和课堂共读学习关键词句,分类掌握一定量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在插图和可视化工具的辅助下进行故事大意的初步概述和故事情节的预测分析。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课后自主阅读能够起到有效迁移应用的影响。

(二) “读·演·思”推进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利用“阅读日志”指导学生品读经典、演绎经典、思考经典;通过学生自读、同伴共读、教师导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通过诵读或演绎故事片段、经典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通过教师联结性的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反思、体验和感悟。

1.  读核心问题,理解作品

整体设计“阅读日志”有利于学生对经典作品语言的积累、品味、揣摩、吸收,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长篇故事类作品的阅读中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以笔者设计的The Jungle Book阅读日志为例,每两个章节包含2-3个核心问题:

Chapter 1-2: What are the laws of the jungle mentioned in Chapter1?

Who speak for Mowgli at Council Rock? What do they say?

Chapter 3-4 :What lessons does Mowgli have with Baloo?

Why does Kaa agree to help Baloo and Bagheera find Mowgli?

Chapter 5-6: How does Mowglis feeling change in the Lost City?

What do you think of Kaas dance? Why?

What does Mowgli learn from his experience in the Lost City?

Chapter 7-8: How does Mowgli drive away Shere Khan and the young wolves?

Why does Mowgli return to the jungle at last?

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回答,记忆和理解丛林法则、主要人物、主要经历,分析人物立场、情感变化,应用语言功能阐述观点,评价人物和读本,表达读中理解和读后感悟,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的理解。为了防止学生回答“阅读日志”的核心问题时给出的答案过于简单,要点缺失较多,或表述散乱无序,教师可基于“阅读日志”提供可视化学习支架,优化学生回答,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表述能力。

2.  演精彩片段,欣赏作品

基于学生对章节的整体框架,尤其是冲突的产生和解决的深刻理解,“阅读日志”引导学生选择、摘录片段,记录演绎要点,分析语气、动作等表演元素,使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文学作品的味道,基于深度理解,创意表达作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感受故事中的语言、情感、动作等,更加深刻理解故事内核,走近人物,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判断。同时,通过表演,学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阅读日志还鼓励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分享自己与书中内容相关的经历,再进行口头表达。这不仅提高了小组分享倾听的效率,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

3.  思深度联结,感悟作品

通过“阅读日志”“读”和“演”的任务,帮助学生对章节形成深刻的理解,继而在“思”的板块中,引导学生将故事与自身社会生活联结,进行创新拓展。如在Chapter 5-6章节中,MowgliBagheeraBalooKaa的帮助下胜利逃离The Lost City。笔者据此设计了让学生思考假设自己是Mowgli,最想感谢哪位英雄并给他写一封感谢信的任务。

基于“阅读日志”的阅读是真实性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通过将文本和生活进行联结,对学生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进行培养;同时,通过提供脚手架,让学生获得表达的语言支架、内容支架和结构支架,从而有话可说,为阅读后的表达创造条件。

(三)“品·析·评”深化阅读

借助“阅读日志”创写的作品在班级、校园、公众号等多样平台进行展示、分享、评价,既可以多方展示又可以多元评价学生阅读成果,对班级英语阅读文化乃至校园英语学习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有裨益。

1.  思维导图,品读人物

The Jungle Book5个主要人物:MowgliBalooBagheeraKaaShere Khan,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人物完成“阅读日志”角色分析图(Character Analysis Chart)(陈则航、李翠,2021)并标注证据所在页码,模仿角色创作五行诗(见图 4)。

 “阅读日志”中的人物分析图,使学生学会如何全方位分析人物特征,并掌握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形容词,大胆进行诗歌创写。

2. 阅读循证,探析主题

借助“阅读日志”引导思考标题The Jungle book内涵,探索主题思想。

教师通过“阅读日志”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解读文本内涵,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建构以及应用迁移的思维范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健全的心理建设,通过挖掘作品传达的主题意义,养成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

3.设计项目量表,评价成果

缺乏评价量表的“阅读日志”是不完整的。因此,设计“阅读日志”时还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阅读成果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见表3)。

依据“阅读日志”中的评价量表,进行自评、组评、师评。在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收获及感悟的同时,教师提供有效反馈,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的阅读体验和优化阅读成果。教师利用量表观察和记录学生整书阅读各个方面的表现,提供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并充分利用观察结果反馈改进后续的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其他人士参与评价,更将有利于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和阅读品质的保障。

三、利用“阅读日志”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成效

(一)注重能力和品格,激发英语整书阅读内驱力

在以“阅读日志”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实践阅读策略、操作阅读语言支架和可视化工具等,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高质量地完成的“阅读日志”直观地说明了这点。同时,通过同伴合作,利用信息网络,展示和呈现阶段性成果以及终结性成果,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整本书阅读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惧怕变为喜爱,英语整本书阅读兴趣和内驱力都得到提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这点。在回访的所有学生中,有约 70%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喜欢或者非常喜欢整本书阅读。同时,学生每周的阅读量也得到了有效保障,53%的学生每周会花1-3小时阅读英语整本书,20%的学生每周花在英语整本书阅读上的时间甚至超过3小时。

(二)课内和课外联动,丰富英语整本书阅读课程样态

“阅读日志”促进了“课内课外双线联动”,即课内支撑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将学生课外阅读任务与课内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进行读前指导、读中推进和读后分享。基于“阅读日志”开展不同课型的课例研究,可提升各阶段阅读效率,丰富整本书阅读课程样态。

(三)注重自主和合作,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完成“阅读日志”帮助学生学会对阅读进行过程性管理,而评价量规强化了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效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阅读日志”里的演绎形式和过程可带动学生的舞台表现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多方展示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读思结合,学创一体。

阅读内容问题化、阅读思维可视化、阅读展评任务化的“阅读日志”可操作性强,兼具模式套用与灵活多变的功能,能够减轻英语教师整本书阅读设计与实施的备课负担;它还兼具深度思考和趣味解构的功能,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生阅读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总之,英语教师要审视“双减”带来的影响,设计和使用多元化、高品质的“阅读日志”,助力课内外联动阅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和动机,努力落实课外阅读的新课标要求。

转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