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陕教【2021】199号)与《西安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办发【2022】29号)要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决定举办“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说课展示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具体指导我市今年秋季使用高中新教材的教师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大单元教学理念、育人方式转变、思维品质培养等。希望老师们能积极互动,大家一起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共同为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
西安市教科院院长解慧明
本次活动是西安市教科院经过精心设计、组织开展的线上学科大教研活动,共组织高中12个学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说课展示活动。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大单元教学专题讲座;二是对大单元教学常态课进行整体设计和说课展示;三是专家点评。该活动从12月19日开始,每天2个学科,持续到12月27日完成。本次活动覆盖高中全学科,市教科院教研员精心准备,不断研磨,对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在我市的有效实施必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西安市教科院副院长贾玲
高中(化学)学科专场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的顶层设计下,2022年12月23日下午,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了“西安市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新教材说课展示活动”。各区县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各开发区教科研中心、西安市高中化学教研员工作室成员代表、西安市高中化学“名师+”研修共同体成员代表、175所市级新高考实验基地校成员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线上大教研活动,全市各区县及开发区其他教师以投屏的方式观看了整个活动过程。会议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研究部副主任、正高级教师张建武主持。
活动开始,张建武主任介绍了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背景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工作思路及卓越成效,他讲到本次教研活动旨在引导高中化学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深度理解大单元教学实施的背景与意义,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理清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路径和流程,掌握大单元设计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本次活动分为专题讲座、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专题讲座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化学教研员冯俊玲老师做了《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探索》专题讲座。冯老师聚焦“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什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如何有效设计大单元主题、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她提出大单元教学的结构化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呈现样态,所折射的是一种整体层面的、系统科学的认知方式。大单元设计在实施中,教师不应只关注于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而应立足学科素养,扩大视野,融合资源,实现全面育人;大单元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单元内容,而应将学科知识体系化,贯穿学段、甚至跨越学科来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不断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网;大单元设计要把相对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内容和想法,整合成体系化的、完整的、系统的结构来规划和实施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在备课中应通过不同版本教材对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策略。
第二环节 课例展示
第一节课例展示教师是来自西安市高新第二高级中学的白永龙老师,白老师对钠及其化合物大单元第二课时《钠的氧化物-再探钠电池》进行了说课展示,他以钠空气电池为情境线,通过设置问题串,借助有形的学生活动,外显无形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会用知识,用好知识,从而带动深度学习。为让学生轻松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过程,白老师借助数字化实验,让学生“看到”反应的微观过程,发现过氧化钠水反应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同时采用创新性实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需要有水的参与,引导学生借助宏观现象,推理微观反应过程,深化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二节课例展示教师是来自西安市西光中学的李鑫茹老师,李老师对钠及其化合物大单元第三课时《生活中常见的钠盐》进行了说课展示。她首先从设计理念、课标要求、教材、学情等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确立了课程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李鑫茹老师以苏打饼干中发酵粉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通过“谁是发酵粉、改进发酵粉、鉴别发酵粉、制备发酵粉”四个环节层层深入挖缺发酵粉中所涉及的化学问题,在微粒观、性质决定用途等学科大概念统领下,通过结构化的环节设计,在真实情景产生的问题中,通过多个挑战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发展核心素养。最后李鑫茹老师对本节课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钠及其化合物这一大单元中蕴含许多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好这些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促使更多学生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喜欢化学学科、选择化学学科。
第三节课例展示教师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鹏老师,王老师围绕“燕麦片中添加铁粉是‘科技’还是‘狠活’?”展开了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铁》说课展示。本节课以素养为本,创设了真实问题情境,抓住了关键问题—“有些燕麦片中添加铁粉了吗?添加的原因是什么?”,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铁的性质和应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利用模型工具价类二维图总结了物质和价态的转化,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最后用铁的知识为“燕麦片中添加铁粉是‘科技’还是‘狠活’?”找到了答案。本节课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延伸至实际问题的解决,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正能量,引导了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验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四节课例展示教师是来自西安高级中学雷敏老师,雷老师以“添加亚铁盐的燕麦是“科技”,还是“狠活”?”创设真实情境展开了第二课时《铁及其化合物》说课展示,她通过化学实验中颜色变化的视觉冲击,突出重点知识—Fe3+的检验,并通过理论分析建构转化模型,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为了突破难点—如何定量测定燕麦中的Fe2+含量呢?雷老师引导学生提出五种方案:方案一:测定Fe(OH)3的质量。方案二:测定Fe2O3的质量。方案三:将铁置换出来,直接测定Fe的质量。方案四:利用高锰酸钾与Fe2+按照特定比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计算Fe2+的量。学生发现这些方案在实操过程中较难实现,因为燕麦中铁元素含量很低,雷老师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色度法,提出方案五:色度法测浓度,并观看数字化实验。本节课以化学核心素养为本,创设了真实情境,用化学学科知识建构转化模型、价类用三维图实现物质间的转换,从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第三环节 专家点评
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西安市教科院高中化学教研员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名师,西安市最美教师,西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胜老师对白永龙老师、李鑫茹老师《钠及其化合物》这一大单元第二、三课时的说课内容进行了点评。江校长首先肯定了两位教师本节课单元意识强,学科素养清,情境创设真,学法指导明,三重表征实,进阶思维显的六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位老师依据新课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单元设计具有完整性,有序性,进阶性;大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层次清晰,内容明确;课程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层层深入探究,促进核心素养水平的进阶,彰显化学学科价值;通过价类二维分析和三重化学语言表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江校长也指出两位老师在教学评价时应更细化,明确评价的意图和评价的效果,切实落实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评一体化。通过江校长的对两位教师的点评,也为与会教师指出了“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点。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学校教研室主任,正高级化学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陈小海教师对王鹏老师、雷敏老师的《铁及其化合物》这一大单元第一、二课时的说课内容进行精彩点评。陈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说课展示,设计精巧、表达流畅、过渡自然,讲解过程中富有激情。王鹏老师情景创设真实、指向明确,贯穿于整节课堂,能够尽快将学生学习引向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教学环节完整且有创新,任务突破有方法,攻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雷敏老师设计了数字化实验用色度法测量微量元素Fe2+的含量,使大家眼前一亮深受启发,有课前调研在超市拍的Vlog、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数字化实验、学生实践研究报告和实践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而落实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疫情阻隔相聚,但学习不会缺席。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们用特殊的方式演绎着教研的别样精彩,本次教研活动全市300余名高中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反响热烈。通过四位老师的分享展示,专家的专题讲座和高屋建瓴的点评分析,切实提升了一线教师们对“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为今后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强劲动力。全市化学人将继续在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带领下,深度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掌握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秉承新理念,为构建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课堂而不懈努力!
转自:“西安教育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