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思路
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这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诵读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化。”“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教学提示”中提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童心天真’……”“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单元主题是“观察”,观察和发现的运用,在整个单元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习情境创设——你会观察吗?会观察会发现会思考,就能认识更多事物,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我们的语文学习也离不开观察,比如发现汉字的特点,帮助自己认识更多的字;比如认识句子和自然段;比如看图说故事……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我们要看看自己会不会运用观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核心学习任务——做过小小观察能手:围绕“观察与发现”主题,整合单元学习内容,联结学生日常的学习体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发现、思考是怎样帮助自己学好语文,发展学习本领的,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运用观察进行自主识字、提取文本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体会观察和发现带来的学习成就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核心学习任务的落实,需要分解为以下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初试身手——我用观察帮小兔
任务说明——口语交际前置,看图,和小兔一起观察,一起想办法把大南瓜运回家。说清楚为什么可以用那些方法,体验观察和发现的重要性。通过激励评价,创设学习情境,发布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成果标准。回顾分享识字读文时哪些活动需要运用观察,自主识字,尝试读通课文。
子任务二:慧眼发现——观察助我学语文
任务说明——在自主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学习三篇课文,围绕“观察”提取明显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对照插图,猜读生字,尝试读通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运用观察写好字,发现更多识字方法。
子任务三:成果分享——观察助我享成长
任务说明——阅读有趣的动物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提升提取信息能力;通过观察学会写新年贺卡;梳理语文学习中的观察,体验观察和发现在学习成长中的重要性。
《雪地里的小画家》学习活动设计
一、朗读课文,数一数诗歌有多少行,再合作分行朗读(教师朗读第一行,然后随机指名朗读,3、4行请四个学生朗读)。
二、结合诗句,识字巩固。
1.“一群小画家”的“群”,拓展说一说比一比:还可以说“一群……”,“一群”与“一个”的区别。
2.字源对照识记象形字“竹、牙、用、几、步、为”。
三、提取信息,观察理解。
1.朗读诗歌,圈一圈: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
2.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提示提取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读书本领。
3.观察插图和老师出示的
,思考:可不可以这样改——
小狗画竹叶,小鸡画梅花,
小马画枫叶,小鸭画月牙。
4.教师小结,聚焦“观察”,体会情趣:小动物们会观察,雪地上画画,用自己的脚印就可以了——(引导学生朗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诗人程宏明会观察,发现这些小画家画出了不同的画——(引导学生朗读)“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
四、运用观察,创编诗句。
1.教师出示其他小动物的脚印,让学生说说像什么。(激励评价,表扬学生善于观察发现)
2.师生合作创编诗句。
五、背诵展示。
六、写字练习。(重点指导写好“马”和横折弯钩)
《乌鸦喝水》学习活动设计
一、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把课文读给同桌听,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运用观察识字的。
二、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展示朗读。
2.想象说话:“到处”找水喝,想象一下,乌鸦都到哪些地方找过水。
3.圈一圈,说一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1)提取信息,辨别
。
乌鸦看见的瓶子是哪一个?(引导生读第一段,找一找,说一说瓶子是怎么样的。)
(出示三图:①瓶口大,水不多。②瓶口小,水很多。③瓶口小,水不多。)
(2)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4.读好“怎么办呢?”,体会乌鸦心情。
(二)第二、三自然段。
1.读一读,圈一圈,再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2.交流对话。
(1)读读自己圈的词句,说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2)联系上文,圈出乌鸦在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之前,观察发现了哪些情况。(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小、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3)对比句子,看看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说说可以不可以改动。
乌鸦看见旁边有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并夸一夸乌鸦(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善于观察和思考)。
三、练习写字,针对性指导。(重点指导“多”的结构,“出”的笔画)
《小蜗牛》学习活动设计
一、 进入情境,借图猜字初体验
(一)进入情境,体验猜字
1.出示词语“蜗牛”,试猜。
今天要读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就发生在小树林边,故事里有谁呢?
2.出示课文中的蜗牛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确认“蜗牛”的读音。
3.齐读课题。
小结: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有时可以借助插图猜一猜!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尝试猜字。
1.小蜗牛和妈妈住在小树林旁边,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吧!不过这个故事和学过的课文不太一样——大部分字都没有注音。我们已经认识好多字了,可以挑战读一读没有拼音的故事啦!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可以借助插图猜一猜。
提问:你遇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你是如何猜出字的意思的?
2.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3.反馈交流,猜读“芽”。
(1)指名读第一段。
(2)点拨“芽”:出示插图相应部分。交流“芽”的识记方法:加一加;草字
头表示和植物有关。组词拓展:树芽,豆芽,草芽。
4.认读“孩、玩、吧”。
(1)给“孩”找朋友。点拨:“子”,表示小孩儿。
(2)认读“玩”,学习王字旁。
(3)指导朗读“去玩吧”。
5.师生合作读第二段。
二、自主学习,猜读生字再实践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猜读“莓”。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想办法猜猜不认识的字。
(2)先同桌交流,说说这是什么字,是怎么猜的,再全班交流。出示插图,并圈出草莓。
2.对照图画,自由读第三段,横线画出小蜗牛在树林中看到的。
3.指名读想象画面。
4.发现春夏景物变化原因,聚焦“爬”。
(1)蜗牛妈妈说的是春天到了,小树发芽了,为什么小蜗牛却看到小树长满了叶子?请读第三、四段,找找原因。
(2)出示句子“小蜗牛爬呀……”,请生做动作感受“爬”的慢。同时点拨“爬”的左边表示动物爪子。
(3)怪不得等小蜗牛回来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说,“已经是夏天了”!
(4)师生合作朗读。
(二)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猜读“蘑菇”。
(1)妈妈让小蜗牛摘草莓,小蜗牛摘到了吗?请读第五、六自然段,不认识的字猜一猜。
(2)指名朗读,交流认读情况,说说怎么猜读“蘑菇”。
(3)点拨理解“芽、莓、蘑菇”的共同点,“草字头”。
2.对照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小蜗牛会看到什么景色。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1、小蜗牛第三次到了小树林,这回看见了什么?对照
,用横线画出小蜗牛看到的景象。
2.反馈。
3.想象画面:小蜗牛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导朗读。
三 、整体把握,感悟自然
1.小蜗牛一共去小树林几次?看到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2.借助插图,回顾故事。
四、练习写字。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