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花开金秋季
同心掬得满庭芳
11月4日,携着秋风的凉爽,如东县小学英语2022级骨干集训队第二次专题活动在如东县实验小学如期举行。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科副科长、小学英语研训员杨小网与县骨干集训队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Part1 同题巧设计,异构显匠心
COOL AUTUMN
上午,来自实验小学和骨干集训队的八位老师展示了同题异构课,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迭出的课堂样态。
Part2 评课显纷呈,碰撞引深思
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在评课、议课环节,老师们围绕展示的课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维碰撞中展现别样精彩。
唐希希:
听了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课堂后,我有以下收获:
一、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生态,两位老师都采用了播放歌曲导入新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赵老师从课堂开始就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引出great,引导学生赞扬回答问题的学生,加深对great的印象。
二、两位老师突出听说,重视模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赵老师鼓励学生阅读时加上动作,更好地体会杨玲的心情。杨老师在呈现句型时,先出现完整的句子Look at my T-shirt,然后让学生补充完整Look at …这个句型,最后则是让学生直接说完整的句子Look at my cap,同时,她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
三、两位老师都创设了A fashion show这样一个语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习单词和句型。丰富多彩的板书,
以及实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文本的推进提供了保证。赵老师通过三个任务获得时装秀的门票,推动课堂发展。
四、两位老师在情感教育方面过渡自然。通过追问杨玲的妈妈是如何表扬她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赵老师通过杨玲妈妈称赞孩子,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常称赞家人,从而达到情感教育,教导学生要向家人、朋友大胆表达爱意与赞美。
施丽:
今天听了三年级的两节课,我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基于文本,整体创设语境
两节课都以杨玲要去参加时装秀作为情境进行文本的学习。赵老师创设了如果学生完成了三项任务就能得到时装秀邀请卡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文本。拓展活动中,赵老师设计了在时装秀上展示衣服的活动,杨老师设计了帮助Liu Tao等人挑选衣服,从而和杨玲一起参加时装秀的任务。两节课的拓展活动都是紧扣文本语境学习,实现了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赵老师还特别用心地把板书画成一个衣橱,和课文情境一致。
二、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主题意义
赵老师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不同任务后对同伴、对自己说Hey, hey, great.同时引导学生从课内妈妈对杨玲衣服的赞扬迁移到生活中对同学妈妈的赞扬。赵老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渗透主题意义,使得“赞扬”这个主题意义得到了凸显。
三、多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两位老师都用到了chant,在有节奏的chant中操练本课重点句型Look at my...杨老师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发展语言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比如在表达Look at my...时引导学生在衣服前加上颜色。两位老师都要求学生思考妈妈还可以怎样评价,拓展了一些“赞扬”的表达,丰富了学生的表达。
徐培培
两位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风格不尽相同。杨老师沉稳,每个环节如春风拂面,娓娓道来;袁老师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活泼开朗,年轻朝气,丰富的肢体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看了他们课堂展示之后的感想,
一、新旧知识衔接,深度唤醒基础知识
杨老师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旧带新,为本课的重难点埋下伏笔。
二、整体情境引领,有效落实教学任务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文本的情境,把文本的使用最大化。杨老师解读文本细致,层层递进。从新房子-找东西-找不到-提问等活动形式把教学重难点层层剖析,逐步击破,达到熟练操练的目的。
三、落实任务型教学,高效理清文章脉络
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寻找了bag,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寻找cap and skirts。Mind map的使用让物品对应的地点清晰明了。袁老师用的是连线的方式,其目的是一样的,孩子们都能在书中找到响应的答案,让任务型教学有效落地。
四、教-学-评一体,高度彰显主人翁意识
杨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表演环节,老师给予了三个层次,并让学生在他人表演好后进行点评,同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得到这几颗星。给予学生评价他人的平台,以评促学,用同伴的身份对他人提出更好的要求,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五、拓展延伸,注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学思,学用,学创的能力。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的过程中,老师对他们归纳能力的培养——发现where is,where are的区别。在巩固中,第一节课是生活情景重现,感悟家人的爱;第二节课是整体把新家介绍给朋友,结合新授句型,创编新对话,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孩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把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地开花。
缪张蓉:
今天学习了四、六年级四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下面就四年级两位老师的课,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文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
合理的任务设计使学生能专注于文本,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承载的含义。杨老师在进入文本学习时,利用了
环游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都能得出信息:They are looking for something;袁老师则利用文本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测——苏海和苏洋在寻找什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人物情感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形成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积极去体验人物的情感。袁老师利用body language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次阅读中不断体验人物情感;杨老师在文本拓展中,询问小狗找到了帽子,苏海会对小狗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苏海的感受。
三、巧用板书导图,设计动态化任务
两位老师的板书设计都很用心,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杨老师巧妙地将板书设计成了“Home”的字样,并在学生表演环节中,也让学生可以利用到板书,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袁老师利用板书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回顾,并引导学习对本课重点句型做了总结,逐步内化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结构。
曹盈月:
今天共有八位老师执教3A-6A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同题异构课,每节课风格迥异,设计精湛,下面我就4A Unit5 Our new home的两节课谈谈感受。
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话题
两节课的导入都能够根据学情设计契合主题,杨老师用三年级教过的一首歌曲导入,学生对歌曲的熟悉感为课堂的进一步推进作了铺垫,而且歌曲中的句型与本单元的目标句型也是吻合的。袁老师则开门见山,直接新授家中各个房间的表达,学生以此联想到自己家中的房间,贴近生活。两位老师的导入环节都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话题。
二、精设问题,深入理解应用
本单元是对话教学,两位老师都能够抓住对话的特点有意识地组织课堂活动。他们对本单元中的重难点句型进行提炼,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操练,不断巩固。除此之外,他们能够设计具有逻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馈。两位老师能够考虑到用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联系,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
三、情理融合,坚持育人为本
落实立德育人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感悟文本中的情感是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在文本的情感升华中,引导学生认识家的重要性。杨老师提出,苏海的妈妈对家中的布局了如指掌,是因为妈妈对家人的关注与爱,她让学生通过编对话进一步认识到,家中的其他成员也是同样的互相关爱。
叶红:
今天听了四位老师的英语课,我收获满满。下面我就三年级的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 趣
两节课的活动设计都十分有趣,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一直处于英语学习的兴奋状态。尤其是导入环节既唤醒学生旧知,又引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赵老师在导入环节中,设计了介绍朋友的活动。学生们能随着音乐,边说边做动作,走到朋友身边介绍自己的朋友。学生的英语素养很高,不仅能用句型This is…介绍,还能够加上She/He has…She/He likes…等句型。在新授环节,赵老师设计了看图说单词的游戏操练新授词汇,还设计了chant巩固句型。
杨老师在课前播放的歌曲,欢快活泼,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歌曲,既复习了已学的衣服类单词,也拓展了一些新词汇。作为一名借班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还不太熟悉。所以为了打破这一隔阂,杨老师在导入环节,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介绍自己,学生们也纷纷投来注视的目光。杨老师在教授单词skirt,T-shirt,cap以及句型Look at…时,通过chant操练巩固,学生们一直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
二、实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能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由浅入深,衔接自然。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设置有梯度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积极动脑,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们能够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学习。
赵老师通过导入环节,把本节课用的称赞语Great!引出来,提前让学生学习,并能够引导学生在整节课中使用。在新授环节,也是通过三个任务把词、句再到对话,逐步呈现并教授。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任务。
杨老师在教授单词的时候,也是由旧词引出新词。如教T-shirt时,先呈现bird, 让学生在不断巩固操练中,学会字母组合的发音,为后面的语音学习打下基础。在新授环节,杨老师先是示范学生说chant:T-shirt,T-shirt,Look at my T-shirt.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改编或创编chant。学生们在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
三、德
两位老师都注重挖掘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真实地语境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活动中水到渠成地达成。
赵老师在教授完story时,提问学生:你认为杨玲妈妈怎么样?学生纷纷表示杨玲妈妈很爱杨玲。紧接着赵老师又提向:为什么妈妈称赞你?你称赞自己的妈妈吗? 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提醒学生,在父母眼中孩子是最棒的。那在孩子眼中,父母也是最棒的。借此,建议学生日后,可以多多称赞家人,多多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杨老师在新授环节时,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让学生们体会Great! How nice! It’s great.等称赞用语,也在操练活动中学会表达对别人的称赞。杨老师借用文本留白,提问学生:打扮好的杨玲会怎样和妈妈说呢?借此引出新句型Look at me!杨老师强调学生要用自信的语气进行表达,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情景,让文本材料成为活生生的语言,富有生活信息化,使学生身处于英语世界,增强其语言的运用能力,让他们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张翔宇:
金秋十月已过,十一月份我们迎来了第二次团队活动,这次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收获满满,陶老师和周老师的两节五年级的What do you do?干货满满,让我有了以下感触:
一、层层递进,运用问题导入
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是节奏紧凑,环环相扣。陶老师从Unit4 Hobbies孩子们的兴趣引出孩子们想要从事的职业,引出Jobs,呈现本课的主题。周老师由学生介绍Family’s hobbies到What do parents like doing?再到parents’ jobs,两位老师都是以问题导学,从Who? Jobs, Daily work即What? Where?这几个方面解决文本的,两位老师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听、说等一系列活动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二、扎实到位,细节感满满
两位老师的课都非常细致,陶老师在课文中穿插解释parents=father+mother,用英文解释英文,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周老师在文本中解决词汇,并着重强调动词三单的变形以及读音,夯实了本课的语言基础,为后面的文本生成做了铺垫。
三、拓展延伸,深层探究主题
陶老师的课不仅用绘本进行融合,更注重纵向融合我们所有的教材文本,用Unit 4 Hobbies引入课题,到5B Unit 4 Mike has a toothache.再到3B In class,学生在了解Jobs in society的同时,还感受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和自己息息相关的Jobs at school, Jobs at home,感受到Job不仅仅是职业的意思,更是代表在学校或家庭的职责:Jobs=duty+responsbilities,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周老师则通过视频和追问等带领学生感受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感受每个职业的不容易。
四、合作交流,倡导体验参与
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活动的学习,掌握具有在实际生活中交流的能力。周老师在教授玩Mike父母的职业之后,放手让学生去解决Su Hai父母的职业,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讨论,掌握本课真实的语言,完成了mind-map,为拓展环节提供了语言支架。
黄嘉:
本周五参加了如东县小学英语骨干集训队活动,观摩了陶老师和周老师执教5A Unit 5 What do they do?同题异构课,两位老师都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学风格各具特色。接下来,我将结合两位老师上的课,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主题引领,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指出要以主题引领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陶老师上的这节课,聚焦人与社会这一范畴,主题群是社会服务,子主题则是职业与人们的生活。陶老师将整节课分为三大板块,jobs in society、jobs at school和jobs at home。Jobs in society这一板块,通过读、看等活动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其他两大板块则是通过绘本的方式,进行了拓展延伸。总之,这三个板块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问题导向,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陶老师和周老师都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周老师在教学中询问What does Mike’s father do?这一问题的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让学生感知课文,锻炼学习能力。以问促思,也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学生一问一答,完成语言输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再如周老师结合疫情这个时事热点,播放有关医生的视频,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来描述医生这个职业,让学生体会到医生的不易。这一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让学生能有共情能力。
三、课堂延伸,选择合适资源
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和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陶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绘本,让学生了解在学校和在家里的工作名称,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而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的是Zob at work这个绘本,不仅是为了拓展学生词汇和操练相关句型,也是对主题意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
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将认真研读新课标,夯实理论基础,践行教学理念。
丛赟:
今天观摩学习了两节5A What do they do?同题异构课,我收获颇多。我将从以下三点谈谈我的听课感想。
一、新知学习融入文本教学
两位老师都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展开文本教学。陶老师由Unit4 Hobbies四位主人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做的职业来引入新课。陶老师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版块:Jobs in society, Jobs at school, Jobs at home,以who, job, daily work, where四个方面梳理文本,脉络清晰,层次递进。周老师则以Daily English ‘My family’s hobbies’导入新课,建立了横向的知识关联,并通过设置English corner这个情境谈论Su Hai和Mike父母的职业,在整体情境下展开教学。
二、新知学习关注能力培养
在整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自己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习过程,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且做到了师生示范在前,引导生生合作完成任务型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陶老师通过Read and write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中Who else can we help?引发学生思考。周老师则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教学doctor, worker时,通过视频、
的形式直观展现了两个职业,以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octor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workers?引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提升。
三、新知学习注重语用输出
两位老师都以谈论父母的职业作为输出环节。陶老师的调查框架渗透了父母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动物、食物,丰富了学生的表达,让表达更为充实,并加入了绘本Jobs at school,将文本延伸到实际生活。周老师的思维导图,构建了语言支架,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除此之外,陶老师善于建立单元间的知识关联,不仅是以旧知带新知,也让学生有了学习期待,渗透了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周老师则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解三单及名词、动词转换时通过例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总之,两位老师都能践行英语活动观,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地。
张云霞:
今天有幸聆听了四位优秀老师的英语课,收获满满。现对实验小学沈文娟老师执教的6A Unit5 Signs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深入思维,丰富单元整体教学方法
在文本处理中,沈老师通过三个板块I know. I follow. I propose.带领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的整体教学。在I know板块,她带领学生们认识标识,并且让学生知道标识的意思是什么?在I follow板块,她又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在I propose板块,课堂内容进一步升华,沈老师让学生们不仅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同时呼吁他人也做一个文明的好公民。三个板块将课堂从表层走向深层,从问题走向探究,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丰富的教学方式中,布篇全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多元情境,完善单元整体教学意义
沈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标识指示牌的方式创设情境。通过三个关键词Who? Where? What?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追问进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思维,师生交流进行深度探究。在促进学生在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优化拓展,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效果
沈老师在本节课中插入了课外题signs的小视频,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文本中的重点句型It means …They mean…,同时也学会了课外的两种句型表达方式It shows us… They tell us not to…从而促进了教学主题理解和探究,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朱艳娟:
我想用“情”和“趣”作为主题词,对今天两节六年级同题异构课进行学习的交流。
“情”指的就是情感。新课标很注重学生情感线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们一直致力于儿童化、生活化、情感化、丰富化的英语课堂,可见学生的情感思维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结合今天课的课题,signs其实是一个偏理性的话题,如何在理性中将感性的情感带入,让学生们能够对标识由认识到会使用以及在生活中形成根据标识认真执行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沈老师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们带来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标识,细细捕捉细节,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带的标牌就是这一课的所学,有的则带的不是这一节课的标识,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对句型的巩固与操练不仅仅停留在了纸上,而是与生活有了接轨,孩子们所选择的标识一定是他们自己喜欢的标识,这样让他们在操练句型what does it mean?和It means...的句型时候会自然带入情感去交流,那么他们读句子的时候语言也就没有那么生硬了,可以想象,在这一节课之后他们会把自己的标识放到正确的地点,然后在生活中学会使用。
“趣”就是指课堂的趣味性,这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活动进行维持的。小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容易调动的,学生课堂积极性的保持取决于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及老师规范的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学也是很重要的。沈老师的课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标识的探讨,曹老师的课上使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迅速在知识的海洋中网罗关于sign的话题,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所学的新知。除此之外,两位老师都使用到了小组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火花,在小组中野形成了阅读场,一旦这样的阅读场形成了,学生的阅读氛围也就逐渐形成了。
其实,“情”与“趣”合起来就是“情趣”,作为教师,可以在情趣设计中理解表达、在目标定位中凸出表达、在创设语境中历练表达,从而真正让教学处于深水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认知,真正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学科素养要求。
赵慧雯:
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优秀教师所执教的6A Unit5 Signs同题异构课,感受颇深,收获满满。以下便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 精准找寻主题切入点,做好教学铺垫
教材文本的引入是教学的关键,也是一个难题。对于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趣味性十足的歌曲,chant,
环游等活动。但鉴于六年级属于高年级教学,我们更应倾向于高阶思维类活动。沈老师在课堂中选择了与教材主题意义相符的绘本进行补充,通过绘本所学,将所学知识结构化,从而引导书本知识的学习。沈老师不仅在教学导入环节,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充分展现了绘本的有效融合,体现了绘本在教材文本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曹老师以自身新教师的身份为突破口,通过和学生简单小talk,和学生展开自然交流,既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也顺势而为导入自己的生活随拍,以分享照片的形式引入Signs课题。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自然而严谨。
二、巧妙设计核心问题链,建构教学逻辑
教学过程中,提炼关键词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性活动。核心问题链可以给教学提供教学框架。如沈老师课堂中一直强调的主问题:I know…I follow…I propose…。从一而终,学生分三层面理解、剖析和掌握,既提取整合了文本内容,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曹老师所采用的是三个问题:Where can you see the signs? What does it mean? 以及拓展文本补充的What should we do? 以此形成问题链。先扶后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梳理文本信息,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适时链接生活信息群,深化教学主题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Signs这一主题本就是随处可见的事物,所以链接生活实际是必然的处理方式。两位老师都采用了设计Signs这一活动。沈老师选择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情境照片有感而发,从而进行制作与交流。动手动脑,思维带动着情感意识的迸发,以此深化主题意义的提炼。曹老师是让学生先欣赏其他小朋友已经制作好的标志,再在有参考的基础之上完成自主设计与展示。两者形式不一,但内容相似,都极大限度给予了学生大胆输出表现的机会。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切身体会标志背后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当下,两节课中学生都设计出了提醒戴口罩的标志,我想这应当是当下时代的一种独特情怀。
Part3 夯实基本功,展示新风采
教师的字是学生的活字帖。老师们现场书写粉笔字,行笔迅捷有力,字迹美观雅致。
即兴演讲是一位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活动现场随机抽取了五位老师,他们围绕话题各抒己见,彰显了扎实的专业素养。
Part4 听专题讲座,悟教育方向
如东县实验小学教导处王小惠副主任作了题为《聚焦核心素养,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讲座。王主任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抓手,结合展示的课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实现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如东县栟茶小学於荣荣老师作了题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策略探讨》的讲座。她以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作为理论基础,从四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方法,让老师们进一步了解高阶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Part5 总结
最后,杨科长对本次活动做出了点评。他认为,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会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长远。骨干教师们要只争朝夕、奋力拼搏,不断夯实教学基本功,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如东县小学英语团队也会因为有一群优秀的教师而收获更为精彩的未来。
转自:“如东县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