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知行合一,“量”由“感”生——城南实验小学本部校区四年级“升与毫升”数学实践活动

2022/12/21 16:32:24  阅读:347 发布者: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升和毫升”的学习是培养“量感”的 重要一环,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适时反思,让学生由“量”产生“量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本学期,四年级数学教研组围绕“升和毫升”的学习,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知”与“行”中培养“量感”。

观察记录,初步感知

“升和毫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的学习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走入厨房,走进超市,寻找身边存在的容量单位。

在观察寻找的同时,同学们还进行了分类记录,丰富的实例既是容量单位概念学习的切入口,也是学生感知、抽象出“升和毫升”这一概念的基础。在记录之后,同学们尝试思考:用“升”或“毫升”作单位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总结生活经验,同学们形成对“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

精准刻画,培养量感

1升有多少?1毫升有多少?光凭感觉肯定不行,为了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同学们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创造”——把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同学们将1升的水分别倒入家里的杯子、碗、盆等容器,对于升与毫升之间换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还有些同学在家中做了量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地把语言、操作、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丰富1升的表象。

推理计算,体现价值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了学校水池的感应水龙头的出水量,并计算了我们年级水池每天的用水量。

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根据推理计算,制作了宣传标语,瞧,这样的宣传标语是不是更有“数学味”呢!

回顾总结,内化升华

皮亚杰指出:6岁到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为了维持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回顾总结本单元的内容,也涌现了精彩纷呈的作品,有思维导图、绘画日记、编写故事等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学们加强了动手操作,丰富了感知表象,自觉地回顾梳理,构建了知识网络。同学们在行中思、思中行,知行合一,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转自:“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