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多彩活动 走进质量世界——城南实验小学本部校区三年级部“千克和克”数学特色活动
2022/12/21 16:09:26 阅读:297 发布者:
“千克和克”是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相对于长度单位的可视、可触,质量单位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更加丰富的活动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具身经验。为了建构清晰的质量观念,形成相应的量感,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本部校区三年级部开展了“走进质量世界”数学特色活动,设计了多层次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的量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NO.1
寻找:质量单位在哪里
孩子们平时经常能听到大人们在谈某个物体的质量时,会说是“多少公斤”“多少千克”等等,可见,质量单位的应用非常广泛。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走进超市、菜市场,他们发现质量单位无处不在,孩子们记录下观察所得。
调查中孩子们发现:用“克”做单位的物体一般都比较轻,用“千克”做单位的物体一般都比较重。
NO.2
查找:计量工具有哪些
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呢?我们需要计量的工具,这些计量的工具在哪里呢?孩子们到身边找,去网上查,开启寻“秤”之旅。地磅、杆秤、盘秤,孩子们惊叹现代科技的发达,也佩服千年前我国古人的智慧。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习使用各种秤。
曹冲称象、秤杆起伏得斤两,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们不仅悟通原理,还借助“等量的等量相等”,通过一次次称量,在“船壁”、“杠杆”上留下一个个刻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水秤”“杆秤”!
NO.3
感知:身边物体有多重
克、千克量感的形成不仅需要一次次直接的手感体验,还需要比比、估估、算算间接的巧妙推理。由10克黄豆、100张纸的重量孩子们得到1克黄豆的粒数,一张纸的重量。由一本书、一个柚子、一桶的重量,孩子们估算出书包、石榴等物体重量。掂掂估估、称称比比,身边的物体质量在孩子心中逐渐清晰有序起来。
NO.4
画画:绘画本里有知识
推动数学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是极具想象力的个体,他们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创造。用手抄报和数学连环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和感悟。
NO.5
记录:日记本中有收获
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质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笔下的故事也显得更加生动和饱满。
NO.6
汇报:
视频有学问
孩子们还把查找资料的收获和心得制作成了精美的PPT和视频,在全年级做线上分享交流!在交流和分享中,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量感是《2022年版课标》强调的内容,相对长度、质量更为抽象,多元的实践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实践体验,孩子们逐渐有了用克与千克量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放下课本,走进生活,触摸质量,手中有量,心中有数,智慧在成长,快乐在飞扬!
转自:“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