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组
孔胜兰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建支架突破难点
聚焦问题
《这儿真美》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在教学中,孔胜兰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使习作在表达情境和交流情境中自然生成。同时又在习作教学中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架构表达的密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有效的习作教学。
亮点评述
思维场:层层深入,搭建框架。
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指向表达的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两条要素紧密相关。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孔老师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学习:一是通过关键词确定题目;第二、通过关键词确定文章中心句;第三、通过确定写作的内容,明确段落的中心句,从而写好一个段落。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脉络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确定写作的内容,孔老师立足于课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围绕关键句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确定想要表达的意思,并围绕意思用一段话来表达清楚,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孔老师还巧妙地利用照片和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习作学习单,多角度发散思维,搭建写作的框架。
情感场:提供素材,言之有物。
本次习作要求中提示:让我们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吧!写之前仔细观察,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能从常见的景物中去发现美,课前孔老师布置学生去寻找身边的美景,在课中,从学生熟悉的桃花岭出发,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课堂上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段段精致的视频,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孔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对美景进行文字描述,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在学习单的展示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为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减轻了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
交往场: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开课时,孔老师创设了情景导入,通过发放景区的门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获得门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生互动默契有趣。在小组合作环节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更好地完成习作的思维导图。方法上,教师还采用了“下水文”指导的方法,让学生读一读老师的范文,从而习得写作的方法,为学生习作构思和表达夯实基础,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创作空间。
观察员:邱剑 孙葶
高语组
熊凡
从整体到细节,由深入到浅出,以文本为载体,向古人追问,共谈读书的智慧。
聚焦问题
本堂课教学的是《古人谈读书》中第二则文言文,选自朱熹《童蒙须知》,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熊凡老师从整体把握教材,构建教学大方向,再到细节进行深入;从生字字理到关键词的捕捉,从中心句统领到逐层品析,从理解文本到联系生活。多重形式朗读,不同角度发问,学生多维思考,层层递进,环节紧凑,深入又浅出,学生有所获,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亮点评述
交往场: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生活对话
熊老师整体把握,抛出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深入文本进行品析,什么是“读书三到”?朱熹先生为什么提出这“三到”?我在生活中是否践行了“三到”?看似问题接问题,而问题却又巧藏于教学之中,不刻意却意明确。
紧接着,跟随文本与古人对话,联系自己的生活向古人探求读书的智慧。
思维场:正问,反问,发散问
读书有三到?怎样才算“三到”?为什么“心到最急”?熊老师从正面直接发问,又寻着文本反问,学生在一正一反的思考过程将思维逐步深入。在拓展环节,熊老师将问题的方向打开,引领学生的思路发散,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向着更为广阔的角度思考。
情感场:从学生的心里出发,探求学生的
整堂课,熊老师既自然又风趣,巧妙的提示,诙谐的诘问,学生既能领会老师的暗示,又能发现问题所在,更可贵的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他们放下了学习的包袱,敢于思考,敢于发问,也敢于犯错!因为课堂是包容的,是悦纳的,是互相关照的。
观察员:刘佳程 曾菁菁
英语组
彭婷
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为了心中的那份教学热爱。
聚焦问题
三年级《It’s a mouth》一课,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利用图形的学习过度到五官,最后用所学拼出各种各样的有创造性的脸。
亮点评述
思维场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环节过渡自然,从起始用拼读法引入课文,通过图形启发提问到课文视频的呈现,再到词汇,句型的学习,采用chant操练,再到拓展,最后小组活动创造新的东西,完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情感场
因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新意,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达50%左右,学习兴理高涨,学习欲望在不经意间被点燃,进而为新知探索和新知训练环节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交往场
彭老师课堂设计有层次,有深度,有创造性。由视频不同的脸再到学生小组创作不同的脸、到face changing,到最后的国家经典传播,都是有意安排和设计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同桌与老师交流互动活跃,语言思维的火花不时飞溅。
观察员:刘娜 胡林芝
美术组
王艾芳
通过创设为濒危动物发声的“任务”,将美术与环保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聚焦问题
《图形拼接》—环保拼贴画,本课以环保拼贴为切入点,利用旧报纸、纸箱等废旧材料,通过巧用材料的材质、色彩、进行环保拼贴画的创作,创设了为濒危动物发声的情境,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一节有意义的美术综合活动课。
亮点评述
情感场
本课情感氛围的营造很深入,首先出示了两张半成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海报。学生上台进行想象拼贴,老师引导学生初步的掌握拼贴的技法,理解原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再联系生活实际播放了被垃圾残害的海洋生物视频,进一步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原来垃圾放错地方会给大自然造成如此多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扔垃圾以及如何变废为宝,就地取材制作环保海报,调动课堂积极性,加强了学生从外到内完成任务的内驱动力。
思维场
在教学的过程中,王老师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运用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教师示范环节中,王老师以废旧材料拼贴动物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环保拼贴画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本课有课前任务单的准备,课中王老师还精心为学生准备了限量版“材料包”,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被激发,学生作业形式也非常丰富。
交往场
本节课王老师就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结合信息媒体技术将美术与环保联系在一起,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提升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赋予学生保护环环境的使命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灵感,拓展环节也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垃圾分类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观察员:姜岸 颜滋蔓
体育组
颜江浩
寓教于乐,在运动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
聚焦问题
以学习投掷时最后用力技术为载体,从解决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出发,提高学生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成绩,在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中,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以解决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为教学重点,注重自下而上协调发力,上下肢协调配合为教学难点。设置多种练习方法帮助学生在运动情境中发展投掷能力。
亮点评述
思维场:颜老师在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学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组织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明了。颜老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了原地的徒手前掷练习,改进了挥臂和最后用力动作,随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投的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出本堂课的重点: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尝试带问题练习、师生讨论、学生自主练习等方式提高投掷技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场:颜老师在教授双手前掷实心球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课堂的氛围,器材教具使用丰富,动感活力的音乐消除了练习中的枯燥感,掷高线、体操垫的设置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到运动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技术动作。颜老师全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实时在练习中进行指导纠错,让学生获得轻松活跃的课堂体验。
交往场:颜老师十分擅长寓教于乐,每个技术动作的练习都添加了趣味元素,让学生乐此不疲的参与到锻炼中,优生展示设置小比赛,在进行动作检验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颜老师通过激昂高亢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察员:刘思敏 李龙
音乐组
李倩
创设轻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印尼风土人情
聚焦问题
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亮点评述
交往场:本节课互动性很强。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恰恰舞”元素,体验恰恰舞的经典动作;分组叫卖,谁的叫卖声最能吸引游客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到音乐学习当中。
思维场:在解决节奏难点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给出歌曲中的节奏型,而是先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果农,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你会怎样来叫卖水果?让学生先思考并尝试,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归纳:态度要热情,声音要轻快,不能太平淡,要有轻重起伏…….最后大家一起尝试用“切分音”的节奏来念出一长串的水果。在熟悉歌曲演唱之后,进行“歌曲创编”,思维的火花再次迸发,有想法、有意思。
情感场:在导入环节,教师自制了动态相册,搭配歌曲伴奏音乐,让学生对印尼的房土人情有了直观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再顺势创设情境,过渡到叫卖活动。
观察员:周琪 黄海燕
综合组
刘颖芳
有新意地介绍自己组的创意美食,用精彩的产品介绍文案吸引顾客
聚焦问题
刘颖芳老师带来的以语文习作指导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融合教学课例,以《花果飘香 美食介绍》为主题的方法指导课。本堂方法指导课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花果飘香 感恩有您》产品发布会阶段,如何有新意地介绍自己组的创意美食,用精彩的产品介绍文案吸引顾客而创设。
亮点评述
交往场
刘颖芳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下的方法指导课与语文写作指导的方法进行融合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共创的方式,分不同感官描述同一食品,最后,各组通过不同的感官描述加联想练习进行组合,用合作共创的方式,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结合多感官描述的美食介绍,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
思维场:通过集体研讨,备课组想到既然是做美食介绍,可不可以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指导课,做一个有创意的融合?先从学生综合实践各小组的活动进展为出发点,带领学生去回顾制作过程和语文写作中的感官描述方法;在各个环节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游戏体验,并不断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打开了交流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他们精彩的创造力,用文字记录下了真实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出了各类美食的特点与卖点。
情感场:整堂课的设计都在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实践之中,因此拥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探索,不仅提升了小组讨论的成效,也让课堂的情感充分地流动,展现出了一堂交往得以彰显、情感流动顺畅、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心本课堂。
观察员:李炜 王婧
转自:“岳麓区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