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研心——岳麓区实验小学东校区低数组十一月主题教研活动
2022/12/20 15:56:43 阅读:168 发布者: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伴随立冬而至的,是低数组11月份的一月一品主题教研活动,一次全新的“3+N”式教研尝试。
学情分析
活动主题确定后,王玥老师开始调查学情,从数—比—写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对10的基本认识;从前测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10是有一定的基础,圈一圈部分,有86%左右的孩子能准确数出10根小棒并圈出来,4%左右的孩子数数有一定的困难,10%左右的孩子能在老师的陪伴下数对;比大小部分,56%左右的孩子能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准确比出大小并说明原因;30%左右的孩子能比较大小,但理由表达有困难,14%的孩子无法正确比大小;第三部分看图写数,难度较大,小部分孩子能凭感觉写数,但不理解意义,从前测来看,10%左右的孩子可以写出数,其中4%左右的孩子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材、课标分析
郑静欢老师针对10的认识这一课进行课标及教材分析——“10”是学生理解位值制和十进制而学习的第一个数。从8到9是量变,从9到10是质变。10之前是一位数,从10开始就是两位数,而且开始有了“有位置的值”。在这里,引发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节课上就突破“两位数”区别于0~9;就突破“数位”,也就是个位和十位,我们的教材目前学习数位是在11~20个数的认识时出现的。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年级的老师们就展开了《10的认识》课例研讨。
课例展示
基于前两位老师对教材、课标以及学情的分析,阳老师的课堂也随之呈现。10的认识单作为一堂认识课,内容是比较浅的,因新课标的调整,阳老师在认识的基础上将数位的认识与理解加入其中,呈现了一堂很不一样的创新课。数位作为一个难点,尤其是面对刚开始认数的一年级小朋友,理解数位是一个挑战,阳灵老师将小视频、小游戏融入课堂,给予学生足够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很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研讨过程、设计调整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每一次的试课,低数组都会有老师参与听课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低数组小伙伴们的陪伴下,阳老师的课也从第一次学生不理解、不会说到第二次的部分理解,直至最后学生能完整表达、准确展示,两周课后的努力、两次精心的试课,阳老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三个场域评课
低数组的老师们从情感场、思维场、交往场进行评课
情感场:
由数字故事导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室情境提出问题,体会到原来身边到处都有数量10。再到打猎的情境,学生们一个个端起小“手枪”,认认真真努力瞄准的样子超级可爱,最后是糖果大作战的情境,没有孩子会不喜欢!
孩子们真正喜欢这样的课堂,在玩中学。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开心、“习”得认真。
思维场:
数学课堂要更多的关注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堂课,阳老师抛出了关键的三个问题:10真的比9大吗?10与其它学过的数字相比有什么地方比较特殊?为什么10 是两位数呢?老师给足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尤其是第三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五花八门地想着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提问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能很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交往场:
整节课,教师亲切自然、激情满满、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配合默契十足。
三个场域评课
主评人评课
何婧老师作为主评人对本堂课进行点评,何老师表示通过几次磨课以及最后的呈现上的对比,看到了课堂的变化、老师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变化,阳老师的课在一次次的打磨与研讨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环节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加有趣、引导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数位的意义。最后,何老师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既然是一堂打破常规的课,是否考虑不再用尺子或计数器,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数数、比大小这些环节中,会更生动,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小组活动,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主题研修活动反馈单、总结表
综合低数组老师们的想法和建议,组内完成了本次主题研修活动反馈单及活动总结表
学无止尽,研亦无止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才会有新的收获。阳老师的课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这一次磨练中,老师们也都有了新的感悟与成长。
转自:“岳麓区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