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评”,重构“新课堂”——智慧环境下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三)
2022/12/20 14:36:05 阅读:597 发布者:
“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评价三者融合,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动态发展和真实成效。本学期,三年级语文组认真开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主题研讨活动。
明确主题,前置学习
9月19日下午,三年级语文组线上集体学习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及《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智趣课堂构建》两篇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围绕“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一课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得出了具有实践性的结论。
深植理念,深耕课堂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题二,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上课教师:张星麒
评课教师:宋周曦
张老师在授课中着重分析了课后习题的变化,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明确何为“特别”,总结表达方法,学习运用。因为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引,学生在模仿例文介绍自己的学校时,有话可说,语言也生动有趣多了。选择的场景也很广:教室里、操场上、柚子坪、教学楼前……
宋老师在现场评测部分,运用范文《家乡的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借助提示,让学生寻找范文中有特色的语句并分类,尽量使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简单交流之后,老师指导进行口头表达,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后题二,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上课教师:杨丹
评课教师:张欢欢
杨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起来关注单元导语,引导学生有大单元整体意识,预测到这三首诗写的秋天的景色。运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归类,找出描写秋天独有的景色的词语。运用结合注释、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理解“寒山”,迁移至“寒声”,这些带有“寒凉之意”的词语都是秋天独有的景物。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张老师结合课内、课外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语文要素定方向、课后题里找难点、学习结果看效果三个方面细致进行评课,总结多倒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题二,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上课教师:罗坦然
评课教师:刘琳
罗老师紧抓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愿望,结合插图、朗读关键句,一步步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发现和想法,关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厘清想象与现实的内在关系,感受想象的神奇魅力,巧妙达成教学目标。
刘老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角度点评了罗老师的课堂,紧抓文章行文线索把握小女孩穷苦的关键词句,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体会文章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刘老师还精心设计检测习题,用数据说话,分析了学生的检测结果。从题型的设计上来看,符合学情;从效果上来看,学生掌握较好。这种将学生课堂习得进行合理迁移运用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与推广。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后题二,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上课教师:帅青
评课教师:彭晶
在课堂教学中帅老师首先以“惊喜”一词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中草地颜色的变化,然后探究草地颜色变化极其原因,结合课后习题二,总结提炼出是因为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对草地进行细致地观察,才有这些惊喜的发现。课堂上老师适时引入观察记录单,在前置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实现仔细观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通过主动参与“细致观察”这一学习实践活动,将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相结合,从而逐渐形成细致观察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彭晶老师从单元说明、教学过程、评测和反思四个方面开展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课后习题二的评测。彭老师精心设计测评习题,既有视频呈现给学生感性认识,搭建做题支架又有不同梯度的书写题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现出分层作业的特点。
聚焦“教-学-评一致性”,我们坚持以评价促进学习,让评价成为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为一体,使评价不再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真实发生,具体可感。
这是一场有深度、有温度的研讨,我们将会持续扎实深入研究与实践,开拓创新,笃行不怠。
转自:“长沙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