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校教研团队研究力。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视导工作,12月8日下午由闫永清老师组织对本次初中数学视导活动进行了反馈与交流,会议由闫永清老师主持,呼市、四区各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部分数学教师共300余人参加。
NO.01
活动第一项:交流讲座《积累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抽象》
主讲人:李洪辉
李老师在视导中作课《数学活动---研究与计算有关规律背后的问题》。人教版教材,在每个章节都设置了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这些栏目。融趣味性、知识性与育人性于一体,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可以提升学生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刘老师以这节示范课为载体,和老师们交流研讨:
一、从数到式一般化研究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
(1)调动已有经验,提出问题;李老师通过孩子们小学特别熟悉的问题,能被3整除数的规律,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2)反思总结,提炼方法,感悟思想;通过和孩子们共同探究引例,反思总结我们研究引例的过程,同学们共同总结每个研究过程的方法,感悟引例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类比迁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引例的学习,李老师引领孩子们类比迁移发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为5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带领孩子们深刻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数到式一般化研究过程中,感悟数学抽象。
二、在特殊到一般化研究过程中,加强代数推理
李老师说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归纳、证明、探索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它明确了数学教学对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对初中学生应具备的推理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从而达成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目标呢?李老师引导孩子们证明推理3个问题,孩子们自主完成,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化的研究过程。
三、在数学活动研究过程中,感悟数学对象研究的一般化
李老师结合案例,在数学活动研究中,师生善于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化思路,让孩子们感悟和运用一般化方法。最后李老师展示了平时教育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些成果和老师们一起分享。
NO.02
活动第二项:交流讲座《线上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主讲人:刘峻汶
刘老师在视导中以导学助学模式作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一节真正的线上高效课。刘老师以此例展开讲座。和老师们分享了线上教学数学课堂“导学助学” 模式。从使用“导学助学”模式的背景,到什么是“导学助学模式”,并展示了采用这种模式学生所带来的改变和效果,再到怎么样设计“导学助学单”,最后和老师们研讨了“导学助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导学助学”模式的背景
面对疫情封控的线上教学,为了尽量能像线下教学一样“全覆盖”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效率。杨鲜枝老师指导我们运用“导学助学”模式进行线上教学。
何为“导学助学模式”
“导学助学”模式是学生课前导学,阅读、思考,探索新知。教师以课标为基础,结合课本,制定本节课课前导学单,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通过“钉钉”学生进行课前导学单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然后在课上由教师或者是“小助手”讲解突破重、难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在教师高质量的设问中思考、归纳、总结、学习新知。这样师生全方位的互动学生学得更明白更通透。
“导学助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学生是否有时间去完成?是否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是否深度思考去完成“导学助学单”?
刘老师提出解决的办法:作业的结构性调整:完善导学单,制定巩固性作业设计单(以书上习题为主,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分层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去探究和思考“导学单”,若有些课时有难度,需要练习,可通过习题课去巩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导”,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和认知的“导学单”是重中之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逐步探究新知。
NO.03
活动第三项:交流讲座《线上视导促教学 云端研讨提质量》
主讲人:闫永清
闫老师总结了前两位老师讲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做了更深入、更详尽的说明与补充,接着闫老师以两个月多月线下线上教学视导的思考与感悟,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研讨。
闫老师结合视导课的亮点和大家一起研讨什么样的课是高效课,什么样的课会让人觉得回味无穷,会让师生难以忘怀,收获最大。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复盘我们自己的好课。让我们好课的亮点不断优化,反思不足,寻找原因不断改进,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大的提升。
课堂要“有人”
1、课堂上,是有生命的成长
“有人”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需要出发的。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课前教师教学设计、课上教学实践、课下教学辅导考虑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现有能力基础之上进行的。
2、给课堂注入个人风格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我的“课堂”,闫老师把在视导中听到的“ 同课异构”示范课和大家分享了备课和授课的过程,同样的课,老师们上出不一样的风采。闫老师讲到我们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授课,都要体现以“生”为本,为“学”而教。让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中落地生根。
3、课堂中要关注情境中的人
“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师要依标教学,用好教材。
课堂要“有标”
“有标”是指 “课标” “教学目标”
闫老师讲到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总目标为基础,重视目标设计的多元性,尤其注重素养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明确,具有支配与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而且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精准性的教学目标既导教又导学,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效果。闫老师同时和老师们分享了视导中的一些优秀案例。
课堂要“有境”
1、以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融合是新课改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2、跨学科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数学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更符合跨学科教学的方法,用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拓展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培养更具创新意识的人才。
课堂要“有问”
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及现有学习能力,教师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精心的设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问题串,促进学生的理解。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说明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积极的,课堂教学才是真高效。
课堂要“有思”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往往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不能忽略,而这些问题恰恰折射出学生思维的光芒。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些衍生出的新问题设疑,让学生思维不断得到启发,让他们在保持较高思维活跃度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高效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课堂要“有评”
闫老师结合“双减”和这次呼市教育教学中心组织的作业设计评选活动讲到,教师要注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具有差异性的作业任务,从而使课后作业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分层作业可以有效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就感。
闫老师一边讲一边分享优秀课例,和老师们交流到教学需要不断学习,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们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找到更加合适、更加优化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老师们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难得的充电机会,如饥似渴的汲取营养,教而有研则深,研而有悟则进。本次活动,教师们同屏共振,与会教师皆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
转自:“呼市教研中心中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