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指向大单元
赋能新实践
DECEMBER
椒江区小学科学2022学年
“老教材 新课标 新实践”
第三次研讨活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还未正式使用,过渡期在使用老教材的情况下,体现新课标理念,探索新实践范式显得尤为重要。
12月5日,椒江区小学科学2022学年“老教材·新课标·新实践”第三次研讨活动在中山小学举办。本次活动立足新版课标,探索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课堂实践路径。椒江区小学科学第四届新秀班全体成员、导师以及2022学年新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一、造船工程 课堂显沉浮
《用浮的材料造船》双语学校 张晓媛执教
张晓媛老师执教五下第二单元第二课《用浮的材料造船》。课前先通过在竹条上放置垫圈,体验独载重量小,竹条不稳定, 引出探究活动一: 放置固定的螺母个数需多少竹签?意在让学生通过工程流程来探究浮的材料数量与载重量有关,但从每组结果中发现同样7个垫圈有些组需要2根,有些组需要3、4根,学生观察与比较发现造船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重心位置会影响船的稳定性。张老师再利用一根较重的竹条引导学生思考,该材料所放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船只的稳定性需考虑重心,学生通过进一步迭代设计载重量更大,稳定性更好的船。
课堂剪影
《用沉的材料造船》 北书学校 王蒙执教
王蒙老师的《用沉的材料造船》这节课是以前一阶段对用浮的材料造船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他们熟悉的橡皮泥以及易于加工制作的铝箔两种在水中沉的材料再次造船,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问题—改进”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通过多次迭代不断完善学生制作船的技术。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如何进一步增加船的载重量、控制船的行进方向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剪影
评课议课环节
首先执教老师先自行阐述上课思路与设计意图,然后解答台下听课老师们提出的疑问并虚心接受同仁的建议。接着由新秀班两位导师进行细致点评并提出针对这节课自己的思考。
东山中心小学王小永老师从新颁布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目标、分段目标及教学目标探究实践为导向,以课标要求和结合本节课所探究的主题,分析了《用浮的材料造船》要重点落实的探究实践能力培养,肯定了张教师课堂设计中采用闯关挑战的形式所带的新颖性,同时也指出了张老师课中不够到位的地方和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值得听课教师细细品味。
椒江区实验小学邱海军老师解读了新课标的四维目标,以消化系统进行类比,是一个平衡和谐的系统。从教学过程的六大评价维度进行说明,将科学知识按照进阶顺序整合,指出王老师这节课落实的具体情况,并指明了本课重点:船的实际载重量而不是理论载重量。
二、碰撞观点 讲座引思辨
云健港湾校区 张晨娜
张晨娜老师分享了《跨科学概念如何形成》,从概念入手,介绍了新课程标准中跨学科概念遴选的原则以及作用。再以上午两节课《用浮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为例,介绍了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的关系,并为科学教学中跨学科概念的形成提供了三点教学建议。
海门小学 杨怡枫
杨怡枫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要加强探究实践?》,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展开阐述,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概念的理解和建构,培养刻苦坚韧的精神和激发学生创造力五个方面。
海门小学 周莉莉
周莉莉老师分享题目《如何把握学生必做的探究实践活动》。她发现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学院路小学 舒文文
舒文文教师作了题为《课标中教学案例的撰写给我们什么启示?》的讲座。舒老师通过比较新旧课标中案例的内容,发现旧课标教学案例只有4个部分,而新课标中教学案例包含6个部分。舒老师还对新旧课标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新课标中增加了核心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三个方面。另外她还指出新课标中教学案例中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的撰写对我们一线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书生小学 王倩
王倩老师分享的内容是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建议有哪些新变化。对比新旧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发现,旧版课标的教学建议是从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活动、学习场所、学科关联和教学媒体这六个方面提出建议的。新课标着重从落实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四条教学建议,强调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学院路小学 王欧
王欧老师分享的是侧重于技术与工程的内容有什么改变?先对2017版和2022版课程标准中关于技术与工程的部分进行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对比,发现2022版课表修订重视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素养导向,强调基于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更符合我国现行的STEM教育。基于2022版课标的修订与不同,王老师还给老师们在技术与工程内容的教学上提出了四点建议。
实验小学下陈校区 於城西
於城西老师分享了《侧重于地球与宇宙内容做了哪些调整》,对比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与2017版小学科学课标,梳理出三点内容调整:1.精简内容(17版课标是三个概念,新课标是两条学科核心概念)。2.降低难度(月相、四季成因不做要求,内容后移)。3.增加了部分内容(航天航空知识的拓展)。最后根据内容调整,提出了三条教学建议,分别是1.把握“教-学-评”的整体难度。2.把握教学的内涵价值。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山小学 杨周辉
杨周辉老师以《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为主题,阐述了课标2022版与2017版的九个变化,新版课标增加了“1.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段目标;2.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3.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4.学业质量标准;5.教学研究与培训建议等“内容,强调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学与教过程要基于学习进阶开展,以核心大概念为建构中心,把核心概念视为学习进阶的“中心骨架”,进阶的发展过程就是概念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今天的学习主题是指向“技术与工程”,《船的研究》单元正好是在大单元下,依托船演化的重要节点组织课时内容和递进逻辑,将科技发展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展示了设计、制作、测评和改进一个技术产品的完整过程。以项目化学习方式与学生一起开展科学探究实践,大项目构建、小项目推进,单元学习活动和目标结构紧密。
东山中心小学 李白虹
三、教研共富 感悟留心中
听课心得,收获颇丰
向下滑动阅览~
张晓媛老师执教的五下第二单元第2课“用浮的材料造船”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式,给了我们今后开展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凸显学生学习增长点,例如张老师在课前谈话时,组织学生挑战将垫圈放在单根竹条上停留3秒的活动,使学生发现难度很大,就很自然地指向本节课解决船的“不稳定”,“载重量少”的教学目标。2.经历项目化学习过程:张老师通过两个闯关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测量—评价—改进”等一系列过程;3.学生经历科学思维发展:张老师让第四组分析本组载重量(9个)比较少的可能原因,也让第二组分享本组载重量(16个)最多,好的做法。有一点疑惑,评价量表中的“创新发现”在本节课好像没有发挥作用。
——舒文文老师
张晓媛老师执教的《用浮的材料造船》一课,利用闯关模式,从简单的独竹漂到精准的载重量,再加大难度到最大载重量,层层递进,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经历“问题-设计-制造-检验与评估-改进”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有利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了解通过改变船的结构可以增加船的稳定性和载重量。
——张晨娜老师
张晓媛老师利用项目化方式教授这节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这一真实情景还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投入STEM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张老师的引导,学生经历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的工程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设计意识,发展了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第二关中张老师进行迭代升级,给予学生充分的材料保障,让他们在第一关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发现不断改进船的结构能增强稳定性、增大载重量。
——周梦霞老师
《用沉的材料造船》是船的研究单元中的一个微项目,在王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借助熟悉的橡皮泥和铝箔纸造船,很好地经历了“设计、制作、测试、发现问题、改进”的技术与工程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今后学习如何增加船的载重量、控制船的行进方向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科学知识的习得,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方式。
——叶芷卉老师
张晓媛老师通过小游戏引入独竹漂这一民间绝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两关小任务,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竹筏结构的重要性。在课堂最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实现了知识应用与迁移。
——王倩老师
王蒙老师紧接上节课《用浮的材料造船》,引出两种沉的材料—橡皮泥和铝箔纸 。如何去设计图难点,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王老师在讲解设计图的时候循序渐进,“扶”着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设计图,讲解十分到位细致。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前置,学生在探究前就明确评价准则,更能够规范学生的探究。之后王老师给了半节课时间去制作并测试载重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课堂,老师在其中做一个引领者!
——林志枫老师
王蒙老师将课堂变成了一场“造船挑战赛”,明确挑战任务,强调在测试评价船体后,必须再次设计修改、重新制作测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完整的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的学习过程。
挑战后,每个小组都上台介绍了自己造船的优劣以及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造船问题,并解决载重量偏少、稳定性差的难题。同时在评价本小组时更加客观公正。
——金洁老师
王蒙老师以“能否用沉的材料造船?”为驱动性问题,利用橡皮泥和铝箔纸开展造船挑战赛。学生在测试用船载重尽可能多的垫圈过程中反复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问题-改进”的技术与工程学习活动。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通过 自评-他评-再总结改进 的交流模式,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为下节课提升船的载重量奠定基础。如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个微项目化活动也是实际教学中需要取舍和思考的。
——许威慧老师
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胡志林老师指出:1.交流时要注意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体验,不能停留在机械化展示,要整合、挑选有价值的作品和数据进行分享;2.基于大单元进行教学,要切实达成每节课所承载的目标;3.评价量规如何使用更加高效?结合“创意观点”一栏,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本次活动在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中落下了帷幕。活动有时,但探索不止。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与课堂中,相信各校老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都会不断地追求更高质、更高效的课堂!
来源:椒江区小学科学与STEM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