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一个命题小白的学习之路
2022/12/19 16:13:59 阅读:157 发布者:
命题研究培训会终于落下帷幕,心里的这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小白也有幸站在了区域的大舞台,那就利用此篇文章梳理一下命题小白的学习之路。
一、加入组织,多番学习,锁定研究思路
9月26日,我正式加入高新区初中英语命题研究团队,面临的首个研究任务是确定“命题研究结构点”,这也是我在命题研究上学习到的第1个专业术语。9月28日,经过搜集资料并对比之后,我确定研究题型为任务型阅读。
10月4日,在知网上搜索“任务型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得到的结果是任务型阅读各省市题型各异,且差异明显。之后,我缩小搜索范围,改为我省任务型阅读题型“还原短文”,挑选之后收获13篇期刊论文。论文作者有一线教师、教研员、大学教授,作者类型的多样性保证了观点的广泛性。阅读论文时,边读边摘抄,之后对笔记进行梳理、分类,构建理论基础。
10月5日做近5年D篇阅读中考真题,做题时不仅思考正确答案,还要确定答案依据,从而学习真题考点。
二、基于标准,反复思考,勾画研究框架
学习结束,好似有了方向引领,于是初步把研究分为4个板块:初识任务型阅读、命题点分类、学生做题分析、解题策略。在第一部分“初识任务型阅读”我就发现了问题:我只考虑了任务型阅读“是什么、考什么”,却并未涉及“为什么考”,而这正应该是我们的命题依据。于是我翻开课标,重新学习命题理论依据。
在做第二部分“命题点分类”时,受限于命题经验,我内心思路并不清晰。于是又翻看了2022年1月修订的《郑州高新区初中英语命题评价标准》,其中既有命题的整体说明,又有分门别类的各题型介绍,对我启发很大。之后再结合做真题确定的答案依据,顺利确定命题点的关键词。
彼时我还没有转变身份,依然将自己定位为一线老师,因而才有了第三部分的学生做题分析和第四部分的解题策略。终于,第一版课件在“实践—卡壳—思考—实践”中“艰难”诞生了。
三、结合建议,反复修改,厘清研究思路
成长的路上,得有良师助益,是我最幸运的事情。11月6日,我收到魏玮老师的反馈:前面部分很好,后面跑题了。我幡然醒悟,我的身份是“命题老师”,而“学生做题分析和解题策略”并非命题视角。11月10日,命题组第一次全体例会召开。章思睿老师对我的汇报做点评,从点评中我再次明确了“命题老师”的身份职责:既需要考虑命题点,还需要思考答案的设置。会后,我按照章老师的建议,对汇报框架进行调整。但对于一些具体内容的处理,依然无从下手。11月18日,工作室命题汇报会如期开展。会上陈丽君老师的设空分析和梁婷婷老师的语篇分析为我再次厘清了思路!第二版呼之欲出!
第二版完成之后章老师第一时间给我建议:扩宽命题依据的维度、厘清命题点间的结构关系、规范文字表达。当时,我对命题依据始终把握不准,章老师又单独以文字的形式向我解释了其中的关系。对于命题点间的结构,我在综合章老师建议的基础上最终调整为:语义场、代词指代、逻辑关系和跨层次考查。第三版终于落地!
为使命题依据更具说服力,章老师又一次建议我用实例佐证依据,以2022年真题为例具体分析命题依据,并全面罗列近2年考点以反推命题点。最后,我忐忑地将第四版课件发给魏老师指导,魏老师的指导让我体会了做研究的的专业性,小到一个词“整理”的运用,大到一句话的官方界定,真是处处都是学问。专家和同伴的指导终于陪伴我第五版的定稿,在键盘上敲出“定稿”两个字时真是心花怒放!
从选题到确定思路,再到一稿、二稿......五稿的形成,我的心情也由最初的忐忑、中间的迷茫,演变成最后的明朗。我也愈加坚信,做研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远在天边的事情,只要我们反复行动,在反复中思考每一次的异同和逻辑,一定可以得出结论!每一次反复,都离不开我的指导老师魏玮老师和章思睿老师、小伙伴陈丽君老师和梁婷婷老师的点拨与助益。研究之路漫漫亦灿灿,我将始终以我们一中高新的“勤严实真”校训精耕细研,好好学习,让学生因为我的存在天天向上!
转自:“魏玮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