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题研究)自读课文别有路,文言教学自有法

2022/12/8 15:38:35  阅读:211 发布者: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

自读课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有着深邃迷人的艺术魅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按照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高雅且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

 2022年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既然文言文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时候,还要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能力。

 自部编版语文教材面世以来,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愈发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思考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文言文自读课文

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是含蓄凝练的语言,它是古人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所以文言文不像现在通用的白话文那样浅显易懂,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需要读者深入挖掘语境和词义。这也导致对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文言文兴趣欠缺。从平时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在文言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重诵读而轻理解

 诵读是文言文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把背诵的作用放大,一味地要求甚至强迫学反复诵读背诵,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即便有指导也常常流于表面,浮泛虚化;学生也把背诵当成文言学习的金针,因而,学生有效的朗读不多见,难以读出句子情味,读出文言的意趣。结果是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累死累活,而学习的兴趣依旧不浓。

 2.重讲解而轻自学

 现阶段,教师对待文言文的教学,几乎都是照着书本或者课件翻译文言文,而文言文都有一定的篇幅,每节课都是重复的翻译方式导致课堂枯燥。比如九年级下册的《出师表》《陈涉世家》等篇目,课文篇幅较长,需要花费不少的课时来翻译课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昏昏欲睡。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也有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解题、正音正字、肢解段落、归纳中心、鉴赏写法等,面面俱到满堂灌。如《湖心亭看雪》《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只要是中招必考篇目,不管是教读还是自读,都同等对待。就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知识好像得到了强化巩固,而实际上是严重背离了编者初心和课标要求。

 3.重习题而轻能力

 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点的落实,甚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以作为载体的文字知识代替了文本本身,使其文化的、文学的魅力被肢解,被搁置,缺乏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言文本,去读懂作品内在情思,去发现作品的无穷魅力。自学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学生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将成为一句空话。

文言文自读课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既要区别于现代文,上出“文言”味,又要区别于教读课文,注重课堂的阅读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尝试着改变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诸多弊端,努力实现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还本归真的愿望,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文”“言”相谐、文道畅达的理想境界。

     1.诵读为本显实效

 “语文课新程标准”指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余映潮老师也曾说“读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可见,“朗读教学”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自读课文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自读课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时,以“读”为课堂主旋律,我采用集体读、个人读、比较读、品悟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学生边朗读,教师边指导。特别是,在赏析“奇”景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境界,我和学生一起对比朗读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天、云、山、水,上下一白。”两句。为了让学生体会白描的特点,我们还对比朗读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两句,并且在反复比较朗读的时候,让学生拿出笔结合几何图形中的面、线、点画出读出的西湖雪中美景。

     2.创设情境激兴趣

  九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繁多,学习压力大,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很难让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心态投入学习与探索中,尤其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这种特殊文本的教学,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打破固定的教育和学习模式,将文言文自读课文从传统的以主动教为中心向学生自主学为中心转变。为学生搭建互动与思考平台,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如模拟文言文自读课文中的场景、情节进行短剧表演,或是对文言文自读课文进行改编、复述,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中一些特定的字音、词意进行抢答,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整理、复习文言文。还可以采用表演、吟诵等来展现文言文自读课文的魅力,同时发现学生的更多潜力,不同的游戏环节所展示出的古文的独特魅力,一定会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自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肖培东老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时,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情境教学。在探究周亚夫形象时,肖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学生合作演读人物对话;探究文帝形象时,肖老师引导学生以周亚夫的口吻评价文帝……师生共读,教师用声音传递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听与读的过程中自主体验。这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是文言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3.师生互动拓思维

  文言文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与现代文相比,除了文章、文学,文言文教学势必要多文言、文化等要素。但与教读文言文相比,自读课文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自读文言文重在让学生利用教读课文的学习基础,自主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文言现象等,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那么语文教师便要主动调整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

 《陈涉世家》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阅读这类诗文,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并将精彩句子摘抄下来。也要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熟读文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细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陈胜、吴广的智慧和担当;通过文章理解司马迁先进的史学观,树立个人崇高理想。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争取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听读,能读准字音,通过课下注释和译文注解能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学生自由勾画文中语句,通过具体句子的分析来归纳总结人物形象,学生能总结出陈胜有领导才能、有勇有谋、机智果敢、能准确洞察时局。然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世家记录的是诸侯国的兴衰,那陈涉作为一介平民,为什么被司马迁列入世家呢?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归纳总结陈涉首事反秦贡献之大,再感悟司马迁不以出身成败论英雄的先进史学观。

 教师积极探究文言文自读课文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探究文言文,使其自主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活用文言知识,使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挖文本促自学

  曾记得一位老师说:“文本解读的深度不够,文本挖掘不够,学生就无法真正做到能理解能接受。因为文本深度与学生之间缺的是桥梁,教师应甘为人梯。”因为文言文阅读困难,传统的文言教学总是怕学生不懂,只停留于文言字词句的讲解,显得枯燥乏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篇章,我们应该挖掘出精髓部分,带领学生去领略品味,将思维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自读课文《核舟记》有重要字词、文言现象和固定句式需要解决,但课下注释丰富,学生理解大意并不难,因此疏通课文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关注课后练习,总结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而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自读课文《马说》则要引导学生关注虚词的表达作用,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气。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自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人物形象,及感悟唐雎的爱国情感,由此探寻外交辞令的特点及“士”的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引发学生思考。

  我们应该明白:分析文本不可怕,思考探究才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文本文体,巧妙设计,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解读文本,将思维带入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对于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策略,但我想所有的认识和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希望大家都能在探索“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之路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完善,使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更科学、更有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