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分析(下)
2022/12/8 15:22:00 阅读:241 发布者:
(二)选文不够与时俱进
从选文的年代来看,选文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入选的童话有些已经比较陈旧。如一年级的《乌鸦喝水》《雪地里的画家》;二年级的《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小蝌蚪找妈妈》等,均是较为过时的童话。当代优秀童话层出不穷,这些童话长存教材又何必舍不得更新呢?正如前文所提,选录外国童话要有时代性,国内的童话选文还是日复一日的篇章,它们的故事情节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就已了解。如《乌鸦喝水》,乌鸦喝水的方式是一种常识,还值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阅读品味吗?教材是珍贵的资源,课堂时光是有限的,反复阅读这类古旧文章,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因此,陈旧的选文是很难引导儿童喜爱上文字世界的。这一点中也暴露出编者眼光的局限性,语文教材所选童话陈腐枯燥至此,儿童对文字的兴趣恐怕也会始于教材也终于教材了。
从选文的主题来看,以道德灌输与知识讲解为主,主题的选择仍不够多样,不利于拓展儿童的思维,引发儿童思考。童话的幻想特性决定了童话的主题必然是丰富多彩的,经典童话里就有仙境奇谈类《爱丽丝梦游仙境》,冒险类《汤姆索亚历险记》,现实类《稻草人》等。这类知识童话故事性不足,忽视了童话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似乎是编写者急功近利地想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儿童。此类“知识童话”意在使儿童学习科学自然知识,但既然有专门的科普文为儿童讲解知识,又为何要占据童话的席位剥夺儿童的想象力。
从选文的价值取向来看,道德类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选文存在着一种道德训诫的倾向,多采用一种“冷冰冰的说教口吻”向儿童灌输道德教训和社会知识,选文中的每篇童话都能从中推导出编者想要传达的道德劝诫的深意,童话阅读在道德训诫下就变味了。儿童文学的一个基本美学特征就是促成儿童区分善恶,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要去担当道德教训的使命,或去完成教化的任务。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自然不应以道德训诫为第一使命。从目前的统编教材选文来看,道德训诫确实是选文的第一使命。在儿童尚未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前,有必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童话不是思想品德课的范文,不应承担这份职责。
(三)删改对原作的损害
统编教材童话选文的删改现象也很严峻,这也是童话选文的一大不足之处。绝大部分选文都标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教材的课文删改已非常普遍。叶圣陶的儿童诗名篇《小小的船》,其中一句“我在小小的船上坐”,“上”字在教材中改成了“里”,一字之差儿童的活泼顽皮之感尽失,童话体裁也不能幸免。客观而言,出于对儿童接受能力的考虑确实有必要修改一些生僻字和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部分,但是对一篇优秀的童话进行大刀阔斧地删改,则必须十分谨慎。若某篇童话要大幅修改应寻求其他选文。此外,由于教材适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许多修改后的选文不易找到原版,经教材改编过的内容渐渐替代了原文,也无人在意这些文章本来的模样,甚至认定改编版就是原文,这令原作者痛心疾首,也没有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编者对优秀童话的删改大多是通过简单的删减完成的,没有考虑故事的整体性和语句的流畅性,破坏了童话营造的氛围及要传达的信息,如此删改使童话失去文学性的同时,也丧失了其固有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儿童对故事情节性和完整性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人。而且儿童过早失去了欣赏优美文字和内容的机会,对他们的美育也不容乐观。
原作删改还有一类现象是,将文言文改为现代童话。最典型的两例则是出自《庄子·秋水》的《坐井观天》和《战国策·楚策一》的《狐假虎威》。《庄子》和《战国策》都是先秦经典,这种成语故事在很多儿童读物里早就常见。首先,这类改编童话与前文所提到的道德训诫有所呼应,通过故事传达道理或观点。其次,这种作品既令儿童无法欣赏文言之美,也错失了对现代汉语的感知力。要知道,由文言传递的深刻道理在现代文的翻译下必然有所弱减,儿童应在更为成熟之时再接触这些文言文。显然,这种由文言文翻译过来的童话故事语言枯燥,情节简单,违背了童话应具有的生动活泼、幻想奇妙。
三、 对于统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童话选文的建议
总结前文对统编低年级教材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选文范围狭窄,选文时代性落后以及删改原文三大问题。仔细深究它们都脱离了童话的内核——幻想,童话区别于其他儿童文学的内涵特点就是幻想主义。正是童话的幻想特质,才充分满足了儿童无尽的好奇心,呵护他们嫩芽般的想象力。这些童话想象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和统编教材编者过分强调道德教化,站在想象的对立面不无关系。因而,这里从童话的内核与道德训诫两方面提出几点选文建议。
(一)多点奇思妙想,少点道德训诫
在统编教材中,无论是缺少幻想特质最鲜明的超人体童话,还是充斥教材的“知识童话”“教材体童话”“陈旧童话”以及“删改童话”,都与语文的教育目标背离。童话选文的想象力严重缺失,以及无法逃避的道德教化,已远离培养儿童文字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初衷了。语文教育当然有价值观的引导,但道德教育的任务不应由语文教育来完成,否则语文课就变成了一门披着语文外衣的思想品德课。呵护和培养儿童想象力,多选一些较有思考价值且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超人体童话作品。童话中的思想、情感和教训只有融合在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生动丰满的艺术形象之中时,才能对儿童产生应激心理的效果,才能在儿童心灵的田园里开花结果。低年级语文教材编选童话时要力求文质兼美,难易适度,注意儿童性、文学性,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
(二)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多元童话
童话应为儿童编织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教材中拟人化的童话及老旧的童话,都不具备幻想特征,试图以这些课文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待商榷。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幻想强烈的时期,在他们的眼中,月亮可以随着他们的心情展露不同的表情,星星可以站在高处一伸手就能捕捉,他们会想象云朵的味道,会观察蚂蚁搬家,会对一朵花说上半天的心事,他们天生就具有张扬的好奇心和幻想力。编者应多强调童话的幻想性和形象性,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选文,同时,选择主题丰富多样的童话作品,多给新童话一些选入教材的机会。在多元化的童话中,儿童的阅读兴趣必然会逐步增长,阅读能力也是与日俱增,为其阅读更难体裁的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充实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三)取消删改童话,还原文字之美
关于语文课文的删改,叶圣陶先生也曾无奈地说过:“作家的文章选作课文,看来没有不需要修改的。”可见,课文删改的现象已见怪不怪。然而童话作者,对童话世界的构造必定是费了一番心血的,童话语言的锤炼也必定是逐字逐句产生的。教材编者改编这些童话,首先是对原作者辛勤创作的不尊重,还涉及到一些与原作者写作风格迥异,甚至完全相违背的问题;其次是优秀童话的每字每句都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处,若是随便删改,不仅会破坏整体性,甚至会改变原文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原文是具有作者个性色彩的,若将这色彩抹去,便失去了原汁原味之美。许多童话故事能被阅读的机会也许只有一次,但儿童却错失了接触一个最本真自然的童话世界,也无法切身体会原文用词的准确与神韵。
童话本应是带给儿童快乐和享受的文字,如此才能锻炼儿童对文字的欣赏能力。编者应为儿童展现一个发挥原始文字之美的童话世界。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