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科学优质课例展播NO.6

2022/11/22 11:29:33  阅读:251 发布者:

       优质课例展播

    ——2022广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例——

06

种子的传播

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张文岑

微课视频

微课教学设计

《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张文岑

一、教学分析

1.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实践活动学习科学。本节课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科学探究与实践中引导学生推理、判断搜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参与模型建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本课教学内容指向的核心概念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学习内容和要求如下表所示。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7课。教科版教材设计以科学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重视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种植了凤仙花,探究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的功能,研究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对绿色开花植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本课内容在此基础上观察一些典型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推测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建立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传播功能相适应的认识,明确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3.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其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或实际接触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些了解。但却很少将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联系起来。

        广东岭南地区的学生见识广博,科学素养较好,对观察富有热情、对科学探究实验有较高的兴趣和较好的基础。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种子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根据果实或种子的特点,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弹力传播和水力传播等。

·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关。

科学思维目标

·在观察并描述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基础上,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学习种子的传播方式,发展学生推理思维,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利用简单模型解释种子形态结构与传播方式的关系。

探究实践目标

·利用统计图表记录和整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推理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目标

·对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意识种子的传播与植物的生存、种群的延续息息相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

前置作业:科学实践——在野外寻找苍耳、鬼针草、蒲公英的果实、种子。

实验仪器:多种具有典型代表性植物的果实、种子。

媒体准备:电脑课件。

2.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论证法、建构模型法。

3.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主要过程

1.聚焦引入

       同学们,老师的衣服上有什么?学生发现老师衣服上粘了一些小刺球。老师提问:刺球是什么?同学们说出是苍耳。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我走在路边把苍耳的果实取下来,丢在了路边,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什么?学生回答,种子的传播。教师: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种子的传播过程。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种子的传播”。

【设计意图】由于前置作业已布置学生寻找苍耳、鬼针草,因此学生可以说出它们的名称。因此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入,唤醒完成前置作业时学生留下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渗透导入新课。

2.探究实践

 活动一:观察研究苍耳、鬼针草的果实和种子

      教师提问:苍耳为什么能够粘在衣服上呢?学生回答。教师向同学们分发材料1,内有苍耳、鬼针草的果实、种子。请同学们观察、记录并分析这些种子有什么特征?推测它们的种子靠什么传播?

      学生们利用放大镜分组观察、记录,讨论这些种子的结构特点,在过程中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认为苍耳、鬼针草种子的共同特点都是有刺、钩,很容易粘在人身上。因此学生推测苍耳、鬼针草的靠“兽体传播”、“粘附传播”、“动物传播”……师生通过研讨,并了解到苍耳、鬼针草靠粘附在动物、人体外携带的传播,同时苍耳、鬼针草种子的“刺”“钩”有助于它们粘附在动物体外,实现种子的传播。

      教师小结:苍耳、鬼针草种子结构有刺、钩,这样的形态结构有助于种子粘附在动物身上,种子的传播方式是利用动物的体外携带,这样的传播方式叫做动物传播。

【设计意图】活动一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两种植物,苍耳、鬼针草来进行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归纳分析、推理总结,引导初步建构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它们更顺利地实现传播。

活动二 :观察研究更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同学们是不是自然界所有的植物都有刺呢?没有刺的种子靠什么来传播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面推向自然界更广的范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不同植物。

      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材料2,材料2内有蒲公英、木棉、小番茄、樱桃、凤仙花、油菜花的果实、种子,请同学们观察、分析、记录、讨论这些种子分别有什么特征?推测它们的传播种子靠什么来传播?

      实验结束时,学生各植物果实、种子将形态结构的特点写在汇报卡上,推测出的传播方式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汇总形成班级记录单,再请3组学生使用记录卡汇报:蒲公英的种子很轻,上面有绒毛,像“小伞”、木棉也很轻,像棉花,里面有一个小黑点,棉花轻轻一碰就可以飞起来。因为它们轻、很容易飞起来,学生推测它们是靠风力传播。小番茄果实很小,种子很小、很多,吃起来很好吃。樱桃也是,味道很甜,种子很小,它们可能会吸引小鸟吃掉再排泄出来。油菜花、油菜花的果实一捏就可以炸开,里面的种子圆、小等。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几种传播方式,蒲公英、木棉有特殊的结构,利于“随风飘动”;番茄、樱桃果实香甜、种子小,利于“吸引动物食用”;油菜花、凤仙花的种子都是圆、小,利于“弹力传播”……

      教师小结:蒲公英、木棉,共同特征是都很轻、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让它们可以随风飘动,这样的传播方式叫做风力传播。而番茄、葡萄的果实甜美多汁很容易被小鸟食用,种子随粪便排出,也是属于动物传播。观看凤仙花果实炸裂视频,这样的传播方式叫做“弹力传播”。

【设计意图】活动二选择了更多植物的果实、种子进行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一学习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来研究更多植物的果实、种子。在汇总学生学习记录单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再互相对比中提取某些种子的共同特征,推测传播方式,尽管很多学生推测的传播方式是“小鸟传播”、“炸弹传播”、“炸裂传播”等,这些儿童自主建构的概念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被尊重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你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的认识由模糊逐渐清晰,在学习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基础上,逐步建构形态结构与传播功能相适应的跨学科概念。

活动三 :猜猜它们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种子

      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三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有蒺藜、槭树、莲蓬,请同学们推测它们的传播种子方式是什么?

      学生汇报:蒺藜有刺可能是通过动物传播、槭树种子的形状像翅膀可能通过风力传播、莲蓬生活在水中可能通过流水传播。

      教师总结,播放莲蓬、椰子果实形态结构的特点以及传播的视频,明确有些植物的种子可以通过“水力传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的探究实践活动,观察、比较和分析种子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结构,并且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得到的信息,根据传播方式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开展深度学习。三个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梯度,体现了学法的多样性和学习进阶。在探究实践学习进阶的过程中建构“植物的某些结构具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的科学观念。引导学生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3.  研讨拓展

       研讨: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

      植物的果实成熟后会将种子传播出去,这些种子有更多的机会发育成新的植物,使种群得以延续。植物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自身的近旁,大量的种子聚集在一起,种子成活的机会很小。因为大量同种植物的种子在发芽成长时会一起竞争,导致植物因缺少养分、阳光等生长要素而影响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种子的传播意义,学生能够进一步建立“植物的某些结构具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的科学观念,意识到植物的生存、种子与生命延续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

4.迁移应用

       木棉是我们岭南常见的植物,现在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每当木棉开花结果成熟后,木棉的种子就像棉花团随风滚动……根据木棉果实和种子的特点,用太空棉、超轻黏土做一个木棉种子的模型,并模拟种子的传播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情境化”的带入,利用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选择木棉花来制作,是由于正在正值木棉花开时节,木棉花也是岭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植物,通过前面的探究实践,学生对木棉种子的传播兴趣较高。制作学生通过动手做,不仅对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