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聚焦转变析哲理

2022/11/9 14:33:22  阅读:177 发布者:

《牛和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童年生活主题的第一课。文章开头便借助大家关于“牛是怕人的”“鹅不怕人”的说法,表达了“我”怕鹅不怕牛的态度。接着通过“我”在放学途中被鹅追赶、咬住乃至惊惶失措吓哭这件事,表明了“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不再怕鹅,更不再欺负牛。课文用孩子的眼光写了自己童年时发生的趣事,以“我”对牛和鹅态度的变化为线索,告诉读者要平等对待身边的人和物,不畏惧强大,不欺负弱小,语言生动,富有哲理。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我”对牛和鹅态度的前后转变,由此,基本问题可以确定为:“为什么‘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我”对牛和鹅分别是什么态度?

“我”对牛和鹅的态度贯穿全篇,是课文基本内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揭示了童年经历对“我”的影响。

1. 起初,“我”对牛和鹅分别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提取、整合信息、推论)

起初“我”对牛和鹅的态度是全文的起点,即怕鹅不怕牛,甚至欺负牛,原因就是我们都相信“牛是怕人的”“鹅不怕人”,由此才有了“我”和鹅之间的一系列故事。

2.“我”和其他人对牛做了些什么?在鹅面前又有怎样的表现?找出关键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的运用有怎样的效果。(提取、评价信息)

“我们”对牛和鹅的表现是借助一系列行为描写表达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体味作者如何传神地表达“我”和他人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并能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如对牛,“我们”敢“拍”“摸”“用树枝去触”“扳牛角,叫它跪下来”“骑”等,这些动作描写充分表明了面对忠诚老实的牛,我们无所畏惧,还要欺负它;而对鹅,我们则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把对鹅的害怕生动地表现出来,尤其是“远远地”“绕个大圈子”更加传神。

3. 后来,“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取信息、推论)

这是故事的结局,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生不难发现,“我”在经历被鹅欺负的事件之后态度发生了转折,不再怕鹅,更不再欺负牛。

二、为什么“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是课文的焦点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明白文章的主旨。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研读促使“我”对牛和鹅态度发生变化的事件,即“我”被鹅追赶的事件,这也是课文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应引导学生通过体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1.“我”和鹅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整合信息)

课文用了很长篇幅讲述“我”和鹅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师通过这个问题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整体上把握信息。

2.“我”在被鹅追赶时是怎样的心情?鹅面对“我”又有怎样的表现?画出描写“我”和鹅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词语,体会其效果。(提取、整合、评价信息)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被鹅追赶时逃跑——被鹅咬住——

呼救的“我”,体现了“我”惊惶失措的心情。如“心里很害怕”“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我几乎被它拖倒了”,描写非常细致,将“我”怕鹅的心理描摹得形象生动。而鹅此时的动作与神态则是完全相反,如“竖起头来”“侧着眼睛”“一摇一摆”“神气”“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等等,都鲜明地刻画了鹅的气势汹汹和咄咄逼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深入体味,通过朗读与表演深化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文中对其他孩子的侧面描写,进一步解读鹅的形象。

3. 金奎叔是怎样制服大鹅的?这个时候大鹅又有怎样的表现?(提取、整合信息)

这段描写也非常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金奎叔和大鹅的表现,同时体会“轻轻的”“呼的一下”“啪啪啪”“纷纷”等词语对形象刻画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