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旅游攻略,梳理三峡的主要景观及写景顺序。
2. 通过景点解说词的补充,理解感知三峡景物的美丽风光。
3. 通过旅游评价,概括梳理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梳理本课的景物、写景顺序及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概括本课的景物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三峡大坝的修成,从此世间多了“高峡出平湖”的美景,但是李白诗中“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奇景也随之消散,成了遗失的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云游三峡”,在作者郦道元的带领下,去重寻三峡这份遗失的美好。
//
二、云游三峡之旅游攻略
过渡:当你从白帝城乘舟出发时,船夫询问目的地及途中暂停的地方。你觉得应该如何回答。
1.任务一:请你再读全文,仿照示例,为你和作者设计一份旅游攻略。
提示:
(1)攻略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及旅游路线。
(2)旅游景点可根据文中景色自行命名: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山区。
(3)旅游路线参考作者的写景顺序,以方便为主,尽可能多地游览所有景点。
(4)可忽略路途限制、时间限制,即一天之内可欣赏文内四季所有地点之景。
学生设计并分享,师点评。
//
攻略示例:
《三峡一日游旅游攻略》
8:00-9:00
白帝城乘船 欣赏“连山区”、“重岩区”
9:00-10:00
继续乘船
欣赏“襄陵区”
10:00-12:00
爬山
欣赏“素湍区”“怪柏区”“悬瀑区”
12:00-2:00 午餐、休息
2:00-4:00
继续爬山
欣赏“林涧区”“猿啸区”“空谷区”
4:00-5:00
乘船前往江陵 欣赏“猿啼”、“渔歌”
//
师小结:最好的旅游攻略,其实作者早已给出。先观山再赏水,先整体观赏再四季分赏。真不愧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评价“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从写景顺序就可见一斑。
三、云游三峡之景点风光
//
过渡:船夫根据你们的回答,带着你们游览了所有的景点。为了答谢船夫,你为他写了景点解说词招揽顾客。但写得太过粗略,缺少了关键部分,请你和同伴补全。
1. 任务二:根据示例,完善景点解说词。
提示:
(1)四人一组,每人至少选择原文的一段,完善相关的景点解说词。
(2)组内分享,修改提升。
//
解说词示例:
此地为三峡的“连山区”,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而著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随着船的前行不断后退,层层叠叠的峭壁不断出现又消失,山峰高而险峻,遮蔽头顶的天空。放眼望去,四周一片昏暗,恐怕只有在正午才能看到太阳,半夜才能看到月亮吧。
//
学生选择完成。
此地为三峡的“夏水区”,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而著名。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
。(提示:从水的速度、水面的宽度想象并描绘)
此地为三峡的“素湍区”,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而著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提示:从水的颜色、画面角度想象并描绘)
此地为三峡的“悬泉区”,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而著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提示:结合怪柏想象画面并描绘)
此地为三峡的“林涧区”,以“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而著名。你可以看到
。(提示:结合关键词想象并描绘)
此地为三峡的“猿啸区”,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著名。在这里,你可以听到
。(提示:结合描绘声音的关键词想象并描绘)
师小结:好的景色,总是引人入境。好的景点解说词,总是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笔下那时那地的景色,让人身临其境。
四、云游三峡之旅游评价
//
过渡:云游回来后,作者邀请你为今天的云游三峡进行评价。
1. 任务三:请结合自己和同学们的景物描绘,先对三峡的整体风光进行评价,再分别对三峡的山水景物分季节进行点评。
生思考并评价,生生互评,师点评。
//
师小结:三峡的整体风光“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令人流连忘返。三峡的山雄壮,三峡的夏水奔放,春冬之水清幽秀丽,秋季的三峡凄寒悲凉。山有山势,水有水色,各有特点,三峡就美在于此。
五、总结&作业
//
古三峡之美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今人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画来想象游览。今三峡之美,也会有后人凭借文字照片来欣赏,但总会留有缺憾。所以,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去留住那些正在逐渐消逝的美吧。
作业:
1.积累有关《三峡》的诗文,白居易《竹枝词》《入峡次巴东》、张问陶《瞿塘峡》、陆游《三峡歌》,写在课文空白处。
2.随笔:记录你记忆中最美的一处景色,不少于300字。
//
✦+
//
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是本课的教后二次修改教学设计。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原来的设计虽然有趣,但是难度过高,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实操性太差。因此进行了一系列改动,降低难度。
原来的景点命名改成了旅游攻略,并提供了设计提示及攻略示例。这样极大降低了难度,也可以使学生更多关注在景点的安排顺序上。
原来的补充导游词删减了不必要的内容,减掉了特点的概括,只留下相关景物画面描绘的任务,并提供了描绘的提示及支持。
将特点概括独立出来变成景点评价,与学生生活联系度强,也与上一环节紧密衔接。由学生的写作训练变成口语表达训练。
经过此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教学中偶尔的灵光乍现,需要更多细致的教学策略支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对学生没有太大提升和帮助。
遇见
赵娟平“名师+”研修共同体
主
持
人
简
介
赵娟平: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语文教研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新秀”;西安市“卓越型”教师,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优秀班主任;参与并实施教育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试教活动;参加国家基础教育精品课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参与《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析与教学指导》编写工作;荣获国家级赛教一等奖;陕西省青教赛二等奖;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名师;国家级课题优秀实验教师;赵娟平“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西安市高新区语文教研员;第三届“中华少年说”语言艺术全国决赛总展演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参与并主持各级各类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级各类荣誉六十多项。
赵娟平老师说:人生中要走的路有很多,但一定要走的路有两条——读书和行走。读万卷书是向内滋养精神,行万里路是向外拓展视野,这两条路都可以让人获得心灵的成长。
语文只是生活的影子,生命的歌声。她从生活走来,从生命走来;同时,她又向生活走去,向生命走去。
转自:“赵娟平初中语文研修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