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心得分享 | 聚焦新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2022/10/28 11:03:02  阅读:341 发布者:

聚焦新课标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心中有标准,脚下方有路”,20224月,《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为更好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亚琴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们在领衔人方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精读新课标 感悟新理念”的新课标学习心得分享会,今天分享的学员是来自杭州市下沙二小的吴开拓老师,他将对课程目标中的“探究实践”和课程内容中的“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进行分享。

课程目标”探究实践“

2017版课标描述

2017版的课标中,强调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鼓励学生使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思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022版课标描述

2022版新课标中,这部分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变为了“探究实践”目标。相比较,新课标更突出了科学学习的综合性,让科学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探究实践上,更强调了技术与实践部分的教学,这也意味着在即将改版的新教材中会增设更多的工程课程,例如五年级《船的研究》、六年级《小小工程师》等单元,并不拘泥于知识的掌握,而是侧重于问题解决和技术工程。课标的设计拿出了相当的篇幅去描述工程与技术部分,比如要求学生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新旧课标对比学习建议

 如果说旧课标中科学探究的学习是普通的工程部份,那新课标中探究实践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充满了项目化学习的味道:比如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等,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用自制的简单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和设想。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项目化学习,给与学生尽量充足的探究和实践的空间,鼓励工程思维的发展。

“探究实践”内容阐述

“探究实践”指向的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内容剖析

新课标将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进行了内容上的衔接,因此需要教师从九年一贯的视角去审视。小学阶段有3条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中学阶段有4条,每条都需要学生在螺旋反复的学习中建立概念,包含了物质、物理性质等内容,重点阐述的是金属、空气和水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理性质和相应性质的观察与测量方法。

相应的学业要求

在新课标中,每个核心概念的内容都配备了相应的学业要求,这也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指导。对评价语言的描述非常到位,比如“能观察”、“能操作”、“能使用”等,更多聚焦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进而通过观察和操作考验科学思维的生成,并且要求能够和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对不同年段孩子的要求

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低段学生倡导观察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中段强调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按照实验进行验证;高段则聚焦于利用控制变量法,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观点。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立足学生的真实学情进行学习设计,匹配学生在该年龄段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建构模型、分类以及融入科技史素材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与材料的性能,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等。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概念阐述

“对不同学段孩子的要求”阐述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正确理解并掌握新课标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我们会继续以研促教,深耕教学,在学习中感悟,践行新课标理念,提升课标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END

来源:钱塘新区小学科学教师研训网公众号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