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讨)立足自读 浅浅教学
2022/10/28 10:23:29 阅读:154 发布者: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启用了好几年,这套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创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自读课文”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有效地迁移和拓展,起着沟通和联结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自读课文教学,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语文素养。那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自读课文”教学呢?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读课文”重在“自读”两个字上。“自读”,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解”“自己练”,显然,这是要求真正以学生为本学习语文的文章类型。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习“自读课文”,才能将“教读课文”所学之“法”转化为学生的“自读能力”,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平时的自读课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只有经过教师的条分缕析,学生才能读懂、才能学会。其实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自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学会积累、运用,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当然,“自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挖掘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方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过程性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处理好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
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教读课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由此可见,教读课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自读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既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服务。二者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承担不同的教学功能,但二者也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师在教读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相关知识,在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品析课文。
利用好阅读提示和旁批
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取而代之的是旁批和阅读提示。这样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
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便于学生更有效的自主阅读,也能成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有力抓手。旁批中的问题主要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设疑,利于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比如教《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在课前明确阅读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读文本主体,还要阅读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解决旁批中的问题。旁批不仅起到了辅助文本的目的,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深入也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很多教师会问:“我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就来源于旁批的灵感,学生通过所学,既能对作者意图有明确的了解,也能建构自主的人物理解。由此可见,旁批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自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旁批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内自读课文中“导”的作用。
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精要的指导,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例如《昆明的雨》阅读提示:“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本文正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昆明的雨》学习重点是通过朗读,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本课的阅读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提供范例、方法、路径,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除此之外,阅读提示还会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走向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昆明的雨》一文学完后,推荐再读汪曾祺其他的作品,体会他散文的独特韵味。
“旁批”和“阅读提示”,是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我们要重视它,运用它,而不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自读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型课文。只有用心剖析,不断研究,才能厘清“教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区别,才能把握其教学本质、特征、功能,才能让其教学正确归位,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对于自读课文到底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讨,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悟!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