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一种孤独几处愁——品味唐诗宋词中的孤独意境

2022/10/28 10:21:02  阅读:227 发布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方法,把握诗歌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勾连比读,赏析诗句,体会孤独情感。

  3.理解“孤独”含义,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孤独。

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诗  话孤独

     出示《天净沙·秋思》《江雪》

,学生看图猜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诗林探幽  寻孤独

       (一)初读,发现异同点

       自由朗读以下六首诗词,寻找它们的异同点。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角度提示:可从内容、情感、写法上进行比较。

  明确:

  1.共同点:

  五首诗直接出现了“孤”“独”字眼;都有“孤独”情感的流露。

  2.不同点:

  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

  (二)比读,探究孤独之法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在《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抒写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在《江雪》中,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物,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方法小结:

  a.通过关键字词、景物衬托(表现手法)品味诗中孤独。

  b.结合课下注释、联系背景经历、通过想象体会孤独。

  (三)自读,批注孤独之感

  根据刚刚学习的比读方法,请任选一首诗词,任选角度批注赏析。

  示例1:《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小园香径独徘徊”写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出思念过去的忧郁心情,“独”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示例2:《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与“独”对比,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示例3:《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谪居黄州,起初寓居定惠院,这首《卜算子》就是在定慧院月夜感怀之作,抒发了他在贬谪黄州期间的孤寂处境,流露出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三、激情诵读  品孤独

  激情诵读六首诗词,体会孤独之情。

  朗读方法: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声音苍凉、略带悲痛。

  朗读形式:

  1.小组成员互读、互评。

  2.推选代表朗读,师生点评。

  3.再次有感情朗读,体会孤独之情。

四、一言心得  写孤独

  孤独是诗人内心的吟唱,灵魂的独舞。晏殊的孤独是“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惆怅;李白的孤独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寂寞;柳宗元的孤独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傲岸;苏轼的孤独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陈子昂的孤独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凄凉;李商隐的孤独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

  同学们有没有刹那的孤独感受呢?请写一写你的孤独体验。

五、教师寄语

  惠特曼说:“一个真正无畏的孤独者,一个内心深处不恐惧孤独之人,才是强者。”愿同学们能在孤独中强大自己的精神,丰盈自己的心灵。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