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龙多明老师——关于分数除法“归一问题”的解法探讨

2022/9/30 14:50:00  阅读:389 发布者:

每次在教到六年级《分数除法》这个单元时,总会遇到一类数学问题而困惑,这个困惑不仅是在学生中间有,老师们之间同样也会有。这类问题就是分数除法问题解决中的“归一问题”,学生的困惑是搞不清楚该哪个量归“一”?通俗点讲就是搞不清楚到底“谁”除以“谁”,老师们的困惑是到底该怎么教才能让学生不再有困惑。为了将此类问题讲清楚,笔者近日特意对“归一问题”做了些了解,并将老师们对分数除法中这类问题的几种处理办法做了整理,同时也在自己课堂上进行实践,以便日后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何为“归一问题”?

简单地说,在某些具体问题中,解题时需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的数值,比如: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等等,这一类问题统称为归一问题。

例如:已知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60千米,这辆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是比较简单的求单位时间内路程的问题,需要将时间“归一”,根据除法的意义,可列式:160÷2=80(千米/小时)

二、如何解决分数应用题中的“归一”问题?

据笔者观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一般喜欢通过对比练习来研究分析分数应用题中“归一问题”的解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和教师们的一些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不同思路,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方案1——从整数除法过渡,借助除法的意义来理解

教师从整数除法的意义开始分析,带领学生逐步过渡到分数除法上来解“归一问题”。先举例:

a)小明2小时走4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将时间“归一”,求得时间的1份量。根据除法意义,列式为:4÷2

b)小明2小时走4千米,他平均走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依据题意,需要将路程“归一”,除法列式就是:2÷4

于是,教师通过例题对比讲解,使学生对整数除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对“归一问题”中“归一”的量也有了深入认识。接下来,教师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处理下面两个问题:

①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②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走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针对问题①: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想:既然每小时走的路程,那就需要对时间“归一”,于是列式就是:4/3÷1/2

在问题②中,要求平均走1千米需要的时间,那么,问题是要对路程“归一”,因此,列式就是:1/2÷4/3

尽管教师带领学生从整数的“归一”方法开始,迁移到分数问题中如何正确进行“归一”,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学生找不准该“归一”的量,因此在解题中同样出现错误。

方案2——利用数学模型帮助解题

①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可知,平均每小时走的路程,即速度。于是,依据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列式是:4/3÷1/2

②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走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同样,依据速度模型,先求速度:4/3÷1/2,再求当路程为1千米所用的时间,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因此:1÷(4/3÷1/2),化简为1÷4/3×1/2=1×1/2÷4/3,即1/2÷4/3

在这里,学生借助速度模型来解分数“归一”问题,从算理上看,学生理解起来较之前要容易,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当学生在解决某一类固定问题,比如单价问题、工程问题等,可以利用数量关系模型来解,但当不是某类具体问题,也就是问题中找不到数学模型时,学生解题时就会显得困难。例如下面这个问题:5/8吨玉米可以制成7/20吨淀粉,1吨玉米可以制成多少吨淀粉?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不能借助常见数学模型。

方案3——除法与乘法的意义相结合

还有教师是像下面这样做的。

问题①: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这样想:要求1小时走的路程,先看1小时里包含多少个1/2小时,很明显,用1÷1/2,已知1/2小时走4/3千米,那么,1小时走的路程就是:(1÷1/2)×4/3=4/3÷1/2

问题②: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走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可以这样思考:先求1千米里有多少个4/3千米,列式为:1÷4/3,当4/3千米需要1/2小时,因此,走1千米需要的时间就是:1÷4/3×1/2=1/2÷4/3

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对包含除的理解后,将其作为桥梁过渡,再借助乘法意义来解此类问题,学生能完全厘清算理而不费解,而且将除法意义与乘法意义相结合来解“归一”问题似乎也具有通用性。

其实,以上三种解分数“归一”问题的方法,共同之处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从乘法或除法的意义出发理解算理,最终达到某一个量“归一”。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总会对以上算术方法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众所周知,算术方法解题就是充分运用加减乘除等,在加法、乘法问题中顺向思考,在减法、除法问题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而学生在解分数除法问题时,这种逆向思维方式的突破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笔者在对前面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数除法“归一”问题的第四种解法。

方案4——顺向思考,运用方程法解题

问题①: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学生先设定未知数:平均每小时走x千米,那么,1/2小时所走的路程为(1/2x)千米,由题,很容易找到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1/2x=4/3,从而解方程得到解。

同样,针对问题②:小华1/2小时走了4/3千米,他平均走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在设定平均1千米需要x小时后,可知:4/3千米所需时间就是(4/3x)小时,于是得方程:4/3x=1/2,并解方程。

与前面三种方法比较,方程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学生通过顺向思考,寻找到题中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来解“归一”问题的方式,不仅完全破解了在解决分数“归一”问题时的“谁”除以“谁”的困惑,同时,也充分彰显了方程法解题的优越性,为日后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方程法解决问题夯实了基础。

转自:“与你同研小学数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