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诊断,共享幸福课堂——杭州市小河小学随堂课飘着幸福的味道
2022/9/27 14:38:36 阅读:487 发布者:
秋已至,课已新,素养落地,课标行动,师生共享幸福课堂,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向每一节课堂要质量,要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幸福体验,让课堂更接近幸福,让学生更接近幸福,杭州市小河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推门听评课活动,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的真实课堂,为打造幸福课堂蓄力。
胡本焱副书记与503班的孩子们共同演绎了一堂充满思维含量,严密的推理能力的数学课例《确定位置》,一开始,通过“请你猜猜胡老师是如何告诉新同学的座位在哪儿”这一问题,唤醒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确定自己在教室的座位,巧妙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数对?”、“一定要列在前,行在后吗?”、“数对如何读才对?”这样三个重点问题。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时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恰当利用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以及初步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北斗女神”徐颖关于解决诡异的重庆交通方案,课堂环环相扣,思维火花不断呈现,激起学生对学好数学的兴趣。
作文中推进习作单,传承与突围习作教学,紧扣语文要素,林瑞畅老师与502班的学生们共同演绎了一堂风趣、幽默、鲜活的课例《“漫画”老师》习作课。林老师从课前人物素描单,提取学生的生活信息量,预设学情,关注人物雅号的来源,再借助人物素描单进行提炼,一个雅号,展特点;一两个故事,匹配特点;一种语言,幽默夸张,充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紧扣单元训练要点,自我修改,相互修改,提高习作能力与习作兴趣,用延学单,迁移至“漫画”同学,“漫画”家人,特点鲜明,雅号趣味横生。
孙艳华老师和102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位置》一课。孙老师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利用课本图片,帮助学生厘清了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再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本、文具,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认识物体的不同位置关系。老师不急于下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项晓敏老师和504班的孩子们演绎了课例《植树问题》,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作为第一课时的种子课,项老师从小数据的研究入手,让学生通过猜想、画图验证、说理验证等环节逐步构建植树问题的模型,很好地渗透了植树问题中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找一找身边的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模型解决生活问题等活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思想很好地建立联系,成功激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一直运用与生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节课,教师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从小数据到大数学、从教室的植树问题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带领学生感受了数学研究的适切路径。
陈海娅老师和103班的孩子们展示了《比多少》一课。课一开始,陈老师用小熊一家帮助小兔一家盖房子的故事带孩子们进入了童话里的数学世界。陈老师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通过“数一数”和“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赵瑾老师与402班的孩子们带来了《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从已学知识点之间去寻找联系,从而运用转化和迁移突破教学重点。在自主研学环节中,以任务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学习,通过对比,发现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三者之间的关系,更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完成和交流不同任务单带来的探究体验。整节课让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杨国鍫老师和104班的孩子们展示了《多种形式的跳跃活动》一课。课的热身环节,杨老师借用一根短绳引领孩子们单手摇绳、并腿跳、“谁能先跳到50个”、“跟我做绳操”来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兴趣,达到身体预热的效果。不同方向的并腿跳、交叉跳、行进间的合作跳、孩子们自主创新跳跃等活动培养学生跳跃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跳跃能力;聚焦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重视安排多形式的学练和体验移动性技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和发展要求,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徐丹丹老师与203班的学生们共同演绎了《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一课。徐老师充分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通过研学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式,让小朋友通过具体的实物图到抽象线段图的转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2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整个情景围绕刚举办的全校班级班容大比拼,让小朋友充分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
带着满腔热忱,我们为幸福课堂而来!载着满腹思考,我们为幸福课堂而归!因为有了幸福课堂思想的引领,实践变得更精彩,也因为有了实践的锤炼,智慧的标尺也就完成了一种深度构建,一次又一次的指引着我们实践反思、批判与调整,小河小学的老师们把随堂课当成专业成长中的研究主题,内化自我,深挖课堂,服务学生,时时研究,随堂课也飘散着幸福的味道。
转自:“杭州市小河小学 拱墅教研院附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